背景: 阅读新闻

任允鹏:龙鳞 ,元宵节旧事






[日期:2019-05-21] 来源:任允鹏  作者:任允鹏 [字体: ]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又是一年元宵节。虽然身在异国异乡,但看到朋友圈越来越多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花灯,我不禁思绪纷飞,思乡之情顿时涌上心头,小时候元宵节的许多往事也浮现在眼前。

舞龙灯是扮玩活动的重头戏。舞龙灯也叫“耍龙灯”、“龙灯舞”,是很多地方必不可少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一条长龙动辄十几米,需多人通力合作,方能舞得活灵活现。而制作长龙时,也需要协作,为此大家都进行了分工。尽管当时我年纪尚小,但还是分到了相对简单的活儿——印龙鳞、画龙衣。活儿虽看似简单,但也需要耐心细致,不能有半点马虎和懈怠。在爷爷的指导下,我先是把一根大白萝卜一切两半,断面为圆,接着再将其中的一块横切一半,呈半圆状,继而我再用彩笔认认真真地在萝卜上画上红色、绿色等五颜六色的弧线,把它们印到做龙衣的布上,然后再依次进行涂色、印鳞,这样的动作初时有趣,反复重复就有些单调辛苦了,那时没有暖气,家里温度不高,萝卜冰冷,干一会儿就不想干了,爷爷总是不断给予鼓励,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一件色彩鲜艳、整体效果生动的龙衣做成了。每当此时,我就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
  转眼40多年过去了,当年帮爷爷印龙鳞、画龙衣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这些记忆铭刻于心,挥之不去,又伴我成长。“当时只是平常事,过后思量备有情。”从我第一次开始印龙鳞、画龙衣的那一刻起,龙便总是在我的心头萦绕,并在冥冥之中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当我面临着填报高考志愿的选择时,身为老陶瓷人的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陶瓷行业需要大学生,你就学陶瓷吧。”于是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陶瓷专业,并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优秀毕业设计奖。大学毕业以后,我如愿进入陶瓷行业,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陶瓷人。1999年,与陈贻谟大师等为钓鱼台国宾馆成功研发设计了国宴用瓷——中华龙系列餐具,而我也有幸成为中华龙创意团队的一员,并主要负责了产品的制作。
  岁月不居,一晃二十年过去了,这套产品代表国家接待了无数国家元首和政要。回顾过往,我深深感到自己是幸运的,出生于陶瓷之家,孩提时代,就有机会体验并感受龙文化。铁匠出身的爷爷、敬业的父亲和从事陶瓷彩绘工作的母亲,更是通过言传身教,用恪尽职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感染着我、影响了我,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悄然埋下了一粒饱满的种子,这粒种子上面写着四个字——认真专注。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和煦阳光,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不断学习与实践,我的陶瓷技术与艺术都有了一定进步,而且还有机会参与创作了不少的国瓷和国礼,与此同时,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在心中升腾。中国是“陶瓷的故乡”,是瓷器发明国,引领了世界瓷器技术一千多年。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之意,又有陶瓷之意。汉唐以来,丝绸之路的驼铃和海上陶瓷之路的船帆,将中国陶瓷运往世界各地。一件件精美至极的中国瓷器就像一片片熠熠发光的龙鳞,随东方巨龙游走世界。技术无止境,艺术亦永无止境,学习和创新更当永远在路上。突然间意识到,我们每个人原本就是这条东方巨龙上一片片小小的龙鳞,诚如每一叶麟片都盈润闪亮,方能使这条巨龙光芒万丈、威震四方一样,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安守本分,尽职尽责,这条东方巨龙也才能气势磅礴,腾飞自如,巍然屹立。
  坐在从陶瓷重镇法恩莎到米兰的火车上,我的思绪随着隆隆车轮声绵长起来,我仿佛穿越了悠远的时空隧道,而听到了元宵节舞龙灯时,龙头欲升起之前那低沉而又富有穿透力和震慑力的隆隆雷声。龙欲起,我做龙鳞陪。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条巨龙上的龙鳞。鳞片虽小,却能使巨龙光耀千里。我们陶瓷人要做好这片瓷质的龙鳞,随这条巨龙再次遨游世界。
  火车即刻到米兰,想到下一站就是北京,心似要飞了起来……
  2019年2月14日写于意大利法恩莎到米兰的火车上

 

任允鹏,男,1968年3月生于山东淄博,1990年7月毕业于山东轻工业学院(现更名为齐鲁工业大学)硅酸盐工程专业,后获得清华大学材料工程硕士学位。现为山东硅元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究员,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产业教授、硕导,山东省工业设计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中国硅酸盐学会会员,山东省特级陶瓷艺术大师,淄博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长期从事陶瓷技术研究和设计开发工作,致力于陶瓷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