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少数民族的陶器露天烧制技术






[日期:2019-08-10] 来源:文博中国  作者:殷晏华 [字体: ]

      陶器的烧制并不一定需要陶窑设施。器坯与燃料堆在一起直接烧制,也能制作成合用的陶器。不过,这种烧制方法很难留下容易分辨的遗迹证据,因而长期以来,无窑烧制或称露天烧制技术在考古学中“隐形”了。所幸国内外许多民族学资料有多种形式的露天烧陶的记录,能启发考古学中的无窑烧制技术研究。

      现今我国的露天烧陶多见于少数民族地区。傣族、黎族、藏族、怒族、彝族等都还保留这一原始的烧陶方法。在这些地区的民族考古学调查中,发现了多种陶器烧制方法,根据烧制方式的不同分为:平地堆烧、平台堆烧、薄壳窑、坑穴堆烧。

      “平地堆烧”就是在露天平地上,用石头、树干等铺成简易窑床烧制陶器的过程。“平台堆烧”是在平地上加建2-4米高的锥形平台或现有高地上烧制的方法,在台面上烧制陶器相比于平地通风条件要好的多。“薄壳窑”是在平地堆烧的基础上,再采用稻草涂抹泥浆或用厚厚的草皮或牛粪保温。“坑穴堆烧”是一种将陶坯放置于半地穴式烧制的形式,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热能效率。这些烧制方式没有固定的烧陶设施,但在燃料种类、烧制时间、生产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从大量民族志资料来看,采用露天烧陶的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产,陶工以女性为主。烧陶场地大都位于村子附近的空地上,如在房屋旁边或田间的一角等。除了在村庄附近的空地避免火灾外,因为多是家庭生产,为了方便起见多选在离家不远处。生产规模一般较小,产品多以家庭自用为主,也有售卖的行为。

西双版纳景洪市景洪镇曼斗村傣族“薄壳窑”

      露天烧陶的燃料多是因地制宜的选择本地相对丰富的资源。如壮族念者屯附近有较多杂草,就用杂草烧陶;怒族一般选择以松树皮作为燃料;佤族同样也是用木材等;藏族以草皮和食草性动物粪便为主要燃料。也有的地区用农业副产品或其他废弃物来做燃料,土锅寨傣族在每年稻谷收割后,留下稻草用来烧陶;海南黎族用干椰子壳作燃料。除了当地各类燃料的丰富程度和可获得性会影响其选择外,不同的烧制方式对燃料种类也有一定要求。平地露天烧与坑穴烧陶,所用燃料多是木材类、稻草类;一次性薄壳窑所用燃料相对复杂,除了草皮、食草性动物粪便,还有木柴、稻草类等作为燃料使用。

      选择好燃料后,下一步就是燃料的摆放问题。不同烧制方式燃料的摆放方式存在很大的不同。平地堆烧通常采用将稻草、木柴等燃料铺放在容器下方,容器排列整齐或者随意摆放,陶坯周围及上边都横放一些木柴,在陶器上方再覆盖一层燃料。坑烧的燃料摆放方式基本与平地堆烧类似,同样先在坑底部放一层木柴或其他燃料,在坑口用木柴等铺好平面,摆放上陶器后其上再覆盖一层燃料。薄壳窑的燃料摆放存在很大的不同,通常将稻草和牛粪等多种燃料与陶坯间隔放置。如傣族曼各寨先用稻草或牛粪铺好底,放好陶坯后中间用牛粪或草皮隔开,最后覆盖上一层牛粪或草皮盖严。这样间隔的放置燃料,有利于燃料充分燃烧,且烧制比较均匀。

      准备工作做好后,就可以开始烧制了。在烧制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燃烧的速率及温度的把握。平地堆烧中燃料与空气接触面大,燃烧速度较快。如果是稻草类燃烧较快的燃料,陶工就需要不断地添加燃料,直至积累厚厚一层草灰压抑火势,使内部燃料不能充分燃烧,以便保持一定温度;木柴类燃料相比于稻草燃烧较慢,但要不断调整木柴位置,以保证陶器均匀受热。薄壳窑是相对密闭的空间,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相对与空气接触较少,因此需要陶工调整“薄壳”的孔来控制升温速度和温度。

      露天烧陶方便对红热状态的陶器进行渗碳处理。比如将大量的木屑投入土坑内,并盖上铁皮盖子,让木屑在明火熄灭后继续闷烧渗碳,使陶器表面熏黑。第二种用生的树叶及生草烧出浓黑烟将器物熏黑。黎族会在烧制好后立即用一种植物树皮的汁液浇淋表面,这种处理不仅使陶器更加坚硬,还会形成一种纹饰,使陶器更加美观。佤族会将虫胶涂抹于口沿,盛液体的器物则会通体里外都要涂抹,以起到防渗透作用。藏族则在烧尽的灰烬上盖一层木灰使其慢慢冷却。

      对比几种烧造方式花费的时间发现,同样是露天烧制,但烧成的时间长短有很大差异。相比而言,平地堆烧需要的时间相对较短,最短四十分钟左右,最长到十个小时。如汤堆黑陶酥油茶壶因个体小,器壁较薄,烧制大约四十分钟;云南土锅寨,要架柴草烧6小时。平地堆烧所需的烧制时间普遍在2-3个小时左右。坑烧相比于与平地堆烧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热能效率,但烧制时间并未缩短。如念者屯壮族先阴火烘烤4小时,然后覆盖上稻草再明火烧40分钟,陶器基本烧成。薄壳窑烧制时间较长,普遍在12小时以上。曼斗寨的陶器烧制过程一般多是上午九点许点火,次日七八点钟出窑。西藏地区薄壳窑烧制整个过程约12个小时。

藏族用“泥草”为燃料的烧陶

      在露天烧陶过程中,常见举行仪式活动祈祷烧陶顺利进行。如黎族制陶者手抓起“塞柴涯”树皮液中的渣子抛向四周,用黎语念口诀,并要求孕妇远离烧陶现场。花腰傣族、藏族等正式烧陶前也要进行必要的活动,如花腰傣族点火时口中还不断念着口诀,祈祷土锅顺利烧成。高山族点火前后,巫师都要念咒驱鬼,制陶期间陶工不得与丈夫同床,这些都是为了防止陶器烧裂。版纳人烧陶时,则将平时梳头时落下的头发放一点在燃料上,使陶坯在烧制过程中不易碎裂。其中藏族有些地方以制陶为生,在点火前祭祀陶匠“莲花生”。

      我国西部、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现存露天烧陶制法,传承久远,方法简单,成本低廉,其烧制技术在不使用窑烧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利用燃料等控制烧制气氛和温度,提高燃烧利用率烧制出可用的陶器,为我们研究古代陶器制作技术提供了宝贵资料。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