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柴烧器物的使用与审美——孙凡合柴烧作品与陶琰书法篆刻联展






[日期:2019-12-22]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字体: ]

      2019年12月7日,由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泗水县文化和旅游局、北京汤用彤书院共同主办的“陶博士茶空间艺术展”在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城市艺术空间展馆开幕。孙凡合先生是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儒家柴窑”传承人、孙氏家族第五代柴烧传承人;陶琰女士是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书法教师。孙凡合先生柴烧作品与陶琰女士书法篆刻作品联展将篆刻与陶艺结合,体现出书、印、陶相互融通的艺术理念,反映出朴素的人文精神。此次联展在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城市艺术空间展出时间共10天,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推出孙凡合先生的撰稿文章,将柴烧器物的历史背景与中华文化传统的审美意趣结合,阐发柴烧作品蕴含的独特人文品质,为更多观展受众群体提供理论指导和视觉享受。

      孙凡合,1968年生于山东省泗水县杨柳镇后琴柏村。1992年毕业于北京应用技术大学,山东省济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幼传习祖上制陶技艺,对柴烧文化情有独钟。现任济南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秘书长,汤用彤书院陶文化研究所所长。

      孙凡合多件柴烧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艺术品管理中心、人民大会堂等单位收藏,也被诸多喜欢传统文化的收藏家所追捧、收藏。

      传承弘扬传统手工艺文化,磨砺匠人心智、有序传习古法烧陶技艺,努力做到名实合一、心物一体、一以贯之、初心不改!

      陶琰,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书法教师,其书法简静憨拙,篆刻高古脱俗。

      当下柴烧器物的使用与审美

      古代先民的智慧

      中国从古到今都是以农耕文明为主要形态的社会。生存安全是第一要务,逐渐形成了背山靠水和耕地种田的业态,生活器具的制作使用进入生活,是简单而使用的生产方式。

      生活与艺术从来都没有分开过。中国柴烧陶器的烧造和使用,起源于原始社会,发展于在商代早期。秦代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混战的局面,各地区、各民族得到了广泛交流,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到了汉代,社会生产力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突飞猛进。所以秦汉时期制陶业的生产规模、烧造技术、数量和质量,都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其中最富有特色的为画像砖和各种纹饰的瓦当,素有“秦砖汉瓦”之称。

      宋代器具造型和烧制水平达到极致,形成了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五大名窑。陶瓷器具的应用极为广泛,上礼天地君臣,下礼士农工商,无不以陶瓷为用。

      南宋时期更是蒋陶瓷器和茶叶、丝绸走出国门,成为与世界各国交流沟通的语言,从而影响着世界。

      古代文人雅士极简主义生活也是这样,与传统经典不谋而合,以简单到极致为追求,感官上简约整洁,品味和思想上更为优雅。虽简约,却不简单。

      最终植根于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无论古今中外,无论贫穷富有,“简化欲望”都可以达到“简化生活”的目的。中国古代庄子的淡泊、陶渊明的闲适都来自于此。他们的欲望有限,所以能满足于最简单的生活。一切都适时、适量,顺应天道,不求过多,亦无需过多。

      陶器的制作使用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中国陶瓷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史。最初,陶器只是满足生活需要,然后到陶瓷艺术、陶瓷文化。陶瓷器似乎一直是把生活化推上艺术化,又把文化艺术的持续传承融入生活中去检验、沉淀、凝成。

      柴烧艺术是做减法的艺术,减去不必要的元素,突出表达主体,不加任何修饰。就像中国画,适当留白,也是一种境界。

      陶瓷器在制作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艺术

      历史上北方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半坡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的三星堆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

      正如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所讲:所谓文化普通讲是指人类的生活。人类各方面的各种样的生活总括汇合起来,就叫它做文化。
做陶、用柴火烧窑远古至今绵延不绝,是融入生活的,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不可或缺的,并且还要持续的。这些个器具是在长期的简单生活中逐渐增加了对器物的审美情趣。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评价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柴烧作品中蕴含的不仅是温润质朴的美,也传达着沉稳内敛的美,更是自然变化莫测的美,如生活美学似回归之道。“返璞归真,去伪存真”的价值观也自然的在一壶一器中流露。泥与火的美妙结合,幻化出生生不息,变化莫测的天然纹理。人与陶的相知相惜,缔造了星火相传,美轮美奂的柴烧艺术。

      致力于传承中国柴烧文化,不求收获只为古老艺术播种,将一种简单认真的生活态度传达,呼吁人们勿忘真我,回归才是升华,真实才是恒久。

      生活的多样性对陶瓷器具造型和烧成方式提出更多的要求
如果说陶瓷手工业纵横几千年,伴随其工艺流程中的烧制方式尤为重要,是陶瓷器具能否成功的关键环节。

      中国烧制陶瓷器具使用化石能源——煤炭为燃料始于北宋末年,距今不到九百年。北宋以前,毋容置疑所用尽是柴火,以后就是煤炭和柴火的混合体。景德镇在1956年以后逐渐使用煤气或电作为燃料。天然气和电能是死的化石或化石的转换,而柴火是活的(木材或秸秆)、有变化的。其落灰在高温熔融状态与胎体的矿物质反应呈现出釉料的玻璃态,这就是最早的釉水。这种不施釉水的玻璃态会呈现不同的色彩、凹凸、层次和质感,这种窑变,古柮自然、诧寂幻化,深受文人雅士喜爱!

孙凡合柴烧作品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