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广西考古重要发现






[日期:2021-03-17] 来源: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作者:王慧 [字体: ]

      广西考古发展历程

  广西考古开始于1935年,以广西省立博物馆馆长廖葛民先生对苍梧夏郢凤凰山晋永和六年(350年)“莫龙编侯之墓”和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的裴文中、杨钟健和德日进对桂林市郊和武鸣的芭勋、腾翔等地进行洞穴调查和发掘为始。新中国建立后地方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工作。1950年成立“广西省文物馆筹备委员会”,1956年成立“广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广西省博物馆”,具体领导广西文物考古工作。1964年在广西博物馆设立“文物工作队”。1973年在扶绥举办了文物考古训练班,培养了一批基层文物考古工作者。1974年成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2006年改为“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2012年成立“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历年来,广西考古工作主要是围绕广西重大的考古学术课题和配合基本建设而展开,通过多年的考古调查和研究,在百色盆地旧石器年代、晚期旧石器与现代人起源、新石器时代时空框架的搭建、先秦历史文明进程及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城址、墓葬、窑址的发掘研究方面均取得了较为重要的突破。

  广西考古重要发现

  旧石器时代

  广西旧石器时代遗存较为丰富,是人类起源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目前发现的与古人类相关的遗存已达百余处,包括巨猿化石地点、古人类化石地点和古遗址几种,基本遍布广西绝大部分地区。

  巨猿是一种已经灭绝的高等灵长类动物,其生活于距今100—20万年左右,体质特征介于猿和人之间,大部分学者主张巨猿归属猿科,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巨猿属人科。广西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巨猿化石发现最多的地区,全世界发现的10处巨猿化石地点中就有6处发现于广西,仅柳城楞寨山硝岩洞就发现3个巨猿下颌骨和1000多颗牙齿,是名副其实的巨猿故乡。

柳城巨猿洞外景

  古人类化石地点亦较为丰富,目前发现地点已达20余处,包括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直立人和晚期智人阶段。其中直立人化石仅有田东么会洞一处,其年代为距今200万年,被认为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直立人化石之一。智人化石主要有崇左的“木榄山人”、都安的“九楞山人”、柳江的“甘前人”及“柳江人”、柳州的“都乐人”、隆安的“娅怀洞人”、靖西“宾山人”、田东“定模洞人”、来宾“麒麟山人”、忻城“古蓬人”、桂林“宝积岩人”、隆林的“德峨人”“龙洞人”及“那来洞人”等。其中崇左的“木榄山人”年代据称为距今11万年左右,被认为是目前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化石。柳州人年代距今约4—5万年,是目前东亚地区发现的最完整的晚期智人化石。

柳江人头骨化石

  除众多的古人类化石地点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旧石器遗址也有着更为丰富的发现。目前广西发现的旧石器遗址已达100多处,大致分为早晚两期。

  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主要分布于百色盆地右江河谷两岸的第四纪阶地上,代表性遗址有百谷、上宋、大梅、小梅、枫树岛、那赖、檀河、高岭坡、百渡、坡洪等。历年来通过调查和发掘已获取石制品上万件,主要以大型工具为主,类型有砍砸器、手镐、刮削器、手斧和薄刃斧等,以砍砸器最为多见。研究结果表明,百色旧石器距今约80万年左右,在石器制作方面具备了与西方阿舍利工业技术同样的行为和技术能力特征,是迄今为止东亚地区发现数量最多的包括“阿舍利”因素的石器工业组合。百色手斧作为史前时期第一种两面精细打制加工的标准化重型工具,代表着直立人阶段石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其发现打破了由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家莫维士提出并统治学术界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关于欧洲、非洲和中东及南亚次大陆南部为先进的手斧文化圈,而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北部为缺乏手斧的落后砍砸器文化圈”的“莫维士理论”。

百色旧石器遗址所处的第四纪阶地网纹红土

百色手斧

  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主要有隆安娅怀洞、柳州白莲洞、桂林宝积岩、田东定模洞、柳江甘前等遗址,遗址数量虽然不多,但不少都有人类遗骨和石器共存,部分还发现具有明显叠压关系且文化特征前后相承的新、旧石器堆积。最具代表性的遗址有隆安娅怀洞及柳州白莲洞两处,两处遗址均跨越新、旧石器时代,为探讨广西史前人类的发展演变及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的转变均提供了较为难得的资料。

隆安娅怀洞遗址墓葬

  新石器时代

  与我国其它地区相比,广西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时间较早,大约在距今12000年前后就已出现了陶器,但发展进程相对缓慢。目前发现的遗址已达400余处,这些遗址或处岩溶洞穴、或临河旁台地、或处丘陵山坡、或滨沿海港湾,各自依托所处的自然资源条件,逐渐发展出了适应自身生存环境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在长期的碰撞交流中逐步走向融合,为文明时代的到来默默的积蓄着力量。

  通过多年的发掘研究,目前广西各地区的史前文化面貌日渐清晰,时空框架已初步确立。根据遗址所处位置及遗址特征一般将遗址分为洞穴遗址、台地遗址、河岸贝丘遗址、沿海贝丘遗址、山坡遗址几种类型。主要遗址有以桂林甑皮岩、大岩等为代表的桂北史前洞穴遗址;以柳州鲤鱼嘴、象州南沙湾为代表的桂中贝丘遗址;以平南相思洲、桂平大塘城等为代表的浔江流域台地遗址;以邕宁顶蛳山、崇左何村等遗址为代表的桂南贝丘遗址;以都安北大岭、百色革新桥等为代表的桂西台地遗址;以东兴亚菩山、马兰咀等为代表的滨海贝丘遗存。以隆安大龙潭为代表的桂南大石铲遗址。

  这些遗存奠定了广西史前文化研究基础,其中以桂林甑皮岩为代表的洞穴贝丘、以南宁顶蛳山遗址为代表的河岸贝丘遗址、以百色革新桥为代表的石器加工场遗址、以隆安大龙潭为代表大石铲祭祀遗址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研究华南及东南亚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重要资料。

都安北大岭遗址石器加工场

顶蛳山发掘场景

甑皮岩遗址墓葬

大龙潭遗址石铲祭祀场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是广西历史文明进程中一个较为重要的阶段,与新石器时代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广西史前文化以独立发展为主不同,先秦时期随着周边地区文明进程的加速,广西也受到了更多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西部以夹砂绳纹陶为主的绳纹陶文化和东部以原始瓷、印纹硬陶为主的几何印纹硬陶文化两大文化系统,这两大文化系统分别代表着骆越和西瓯文化,并在不断的互动融合中完成了广西本土文化融入百越的历史进程,为秦汉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广西这一时期的遗存主要有以那坡敢驮岩为代表的新石器晚期至商周遗址,以武鸣弄山、敢猪等为代表的商周岩洞葬,以武鸣元龙坡为代表的西周到春秋土坑墓,以武鸣独山、贺州龙中等为代表的战国岩洞葬,以平乐银山岭、岑溪花果山等为代表的战国土坑墓,另外在不少地区还零星出土有卣、钟、尊、罍等中原青铜礼器。这些遗存以丰富的实物资料,展示了骆越、西瓯各自的物质文化特征及本土文化、越文化、中原文化之间的互动融合过程,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在边疆地区的有力体现。

弄山岩洞葬出土陶器

元龙坡出土陶器

元龙坡墓地出土青铜器及石范

平乐银山岭出土陶器

  秦汉时期

  广西秦汉时期的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城址和墓葬两个方面。以墓葬的发掘最为集中,历年发掘的墓葬已超过2000座,主要集中分布于桂东北至桂东南一线,尤以合浦、贵港、梧州、贺州、桂林等郡县治所及重要水陆交通要道沿线最为密集,另外在桂西地区的西林、崇左、都安等地也有零星发现。其中贵港罗泊湾汉墓、贺州铺门金钟一号墓、贺州铺门高寨五号墓、合浦望牛岭一号墓、西林普驮铜鼓墓和铜棺墓等均是广西少有的重要发现。

罗泊湾汉墓发掘场景

  城址是广西近年来广西秦汉考古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多年的考古调查,目前已发现秦汉城址14处。这些城址主要集中分布于桂东北至桂东南一线,以桂东北的湘桂走廊及潇贺古道沿线最为集中,桂西地区分布相对较少,仅南宁及左江上游有个别发现。近年来通过对兴安秦城、合浦草鞋村、贵城贵城、武宣勒马、龙州庭城等城址的发掘,不仅明确了大部分城址的性质,同时也为为广西秦汉城址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武宣勒马城址

草鞋村遗址出土瓦当

  三国两晋南朝时期

  三国两晋南朝时期考古以墓葬的发掘为主,另外对城址及冶炼遗址也有所涉及。

  这一时期的墓葬主要集中于合浦、贵港、梧州、贺州、藤县、桂林等地,与汉墓相比,六朝墓葬分布范围虽有所扩大,但规模及数量较汉墓明显减少。随葬品中陶器及青铜器逐渐被瓷器取代,井、仓、灶、屋等模型明器亦大幅衰减,部分墓葬中出现了车马仪仗等模型明器。其中合浦岭角三国墓是近年来这一阶段少有的考古发现,该墓不仅发现了不少与汉代风格迥异青铜器,而且还发现不少釉色及器形与两晋区别明显的精美青瓷器,为三国墓的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尺。

岭脚三国墓出土象鼻流铜壶

岭脚三国墓出土青瓷罐

  除墓葬外,冶炼遗址亦是这一时期考古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此类遗存主要分布于桂东地区,有冶铜、冶铁两种。冶铜遗址仅北流铜石岭及容县西山两处。冶铁遗址主要分布于桂平、平南、梧州、兴业等地,在近年开展的考古调查中,仅梧州一地就发现山坡聚落遗址 100 余处,在这些遗址中,有不少存在与冶铁相关的遗存。目前经考古发掘的有平南六浊岭、梧州后背山等遗址,从发掘情况看,这些遗址炼炉大多保存较完整,为研究广西六朝时期的冶炼业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

梧州后背山遗址

平南六陈冶铁遗址炼炉

  唐宋时期

  广西唐宋考古主要集中在墓葬、城址和窑址几个方面。墓葬发掘相对较少,历年发掘的主要有钦州久隆隋唐宁氏家族墓、灌阳画眉井隋大业七年纪年砖墓、梧州木铎冲唐墓几处。城址的发掘亦不多,主要有田东宋代百银城址、防城港皇城凹遗址等。

梧州木铎冲唐墓

  窑址考古是这一阶段最为重要的内容。其中唐代窑址的发掘主要集中于北海地区,近年来陆续对英罗、晚姑娘、芋头塘等窑址开展了调查和发掘工作,从调查发掘情况看,这些窑址瓷窑均为斜坡式龙窑,产品采用垫饼或支钉明火叠烧。瓷器胎体大多较为粗糙厚重,器表素面无纹,釉色有青釉和酱釉两种,以青釉居多,另有少量生烧瓷器和紫衣陶器。从其庞大的窑群规模及所处的滨海位置看,这些窑址的创烧可能与海外贸易有关。

北海唐窑出土瓷器

  宋代是广西瓷业发展的巅峰时期,由于这一时期北方大片领土的丧失,两宋统治者加强了对南方的开发经营。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海外贸易的兴盛,广西的制瓷业迎来了黄金机遇,一跃而成为陶瓷器的重要产区。目前发现窑址已近60处,可明显分为青瓷和青白瓷两大体系。其中青瓷窑址主要分布于浔江及郁江干流以北,以位于湘江上游、漓江、洛清江、柳江流域的全州、兴安、桂林、永福等地最为集中,其分布范围首次扩展到左、右江上游及红水河中上游等西部地区。目前发现的青瓷窑址主要有永福窑田岭窑、兴安严关窑、全州江凹里窑、灵川甘棠渡窑、桂林窑里村窑、桂林东窑、富川马山窑、忻城红渡窑、上林九龙窑、龙州上金窑、平果驮秀窑等,产品粗细不一,有匣钵装烧和明火叠烧。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创烧的新品种,其胎质洁白细腻,釉色介于青白之间,这种瓷业技术在北宋中晚期传入广西,主要分布于北流、容县、岑溪、藤县、桂平、贵港、浦北等地,以北流河沿岸最为集中,代表性窑址主要有藤县中和窑、容县城关窑、北流岭峒窑、桂平西山窑、岑溪南渡窑、贵港武思江窑、浦北土东窑等,产品均较为精致,大多采用一钵一器仰烧。

永福窑田岭出土印花碗

中和窑出土青白瓷碗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