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周口古陶瓷》图集






[日期:2021-11-01] 来源: DoodooART  作者:玉龙、翟静 [字体: ]

 

陶器最早出现在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发明,标志着社会发展的一大进步。它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几千年来一直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与人类的历史发展相始终。

周口地处中原,制陶历史悠久,而且历代陶器均有出土。从目前考古发现情况来看,距今约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制陶已有一定的基础和规模。周口发现的裴李岗文化遗存主要是以陶片为主,但所制陶器比较原始,都是手制,器形简单,种类少,火候低,工艺粗糙,陶质疏松,多为素面红陶,不太注重装饰。

大汶口文化时期,周口境内遗存最为丰富,属河南大汶口文化中心区域,发掘了一批遗址和墓葬,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陶器。主要是磨光白陶、灰陶、红陶,特征是高圈足,带镂空,有鸟喙状泥突。这批陶器在有关大汉口文化的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仰韶文化,彩陶为其主要特征。较多的陶器在成形之后,器表除了磨光,往往还施以陶衣,然后彩绘几何纹、动物纹或日月星象等天文图案。丰富的内容,流畅的笔法,绚丽的色彩,令人赏心悦目。此时器物的种类也大大增加。在制造陶质用具的同时,还捏塑出不少的人和动物形象,使陶器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周口烟草公司仓库遗址、西华小白庄遗址、商水马村遗址都发现有彩陶。

龙山文化时期的制陶手工业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时的陶器以灰色为主,红陶减少,黑陶增加。轮制陶器得到推广,使器形规整,厚薄均匀,火候较高,胎质坚硬,色泽纯正。尤其是黑色蛋壳陶和白陶的出现,为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增添了新的品类。在龙山文化晚期的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内,出现了目前我国最早的陶排水管道。

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青铜器铸造工艺的应用,为制陶手工业开辟了新的道路。这时的陶器造型相似于青铜器,以三足盘、觚、高、簋、斝、豆、盆等为主要造型,陶色仍以灰陶为主。陶质纯净、洁白细腻、纹饰精美的白陶器逐渐增多,到商代后期达到鼎盛时期。商代还出现了以含铁量较高的黏土为原料、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的印纹硬陶。在鹿邑长子口大墓中,发现数十件原始瓷器。

西周的陶器仍以灰陶居多,除满足当时人们生活的日用器皿外,也沿袭了商后期专为死者随葬而烧制的各种陶质明器。

东周时期的陶器,仍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然而表面的花纹装饰日趋简单,品种也日趋减少。由于丧葬制度的变化,许多贵族墓和平民墓多用陶礼器代替铜礼器随葬,因而陶明器的生产得以迅速发展。陶塑品在这个时期也有较大发展。

商周时期还普遍兴起了一种建筑用陶制造业,除了地下用的陶水管道外,还有了大型建筑所使用的板瓦、筒瓦、瓦当等陶器构件,以及用于建造坟墓的大型空心砖。在西华、扶沟、鹿邑、郸城等地都发现有空心砖墓。

秦代陶器最具特色的是茧形壶和蒜头壶,在鹿邑和沈丘都有发现。
汉代的陶器,除了日常生活实用品和陶塑制品外,还有大批的明器。在明器中,式样繁多的陶建筑明器可谓是汉代陶器的代表作品。这些建筑明器,既有供人居住的宅院和楼阁,也有供储藏粮食的仓廪,还有供游览狩猎的苑囿水榭,供瞭望守卫的楼橹坞壁,供表演乐舞百戏的舞楼,以及供舂米磨面加工粮食的作坊和供饲养家禽家畜的鸡埘、羊舍、猪圈,等等。这些建筑明器结构严谨、形象逼真,反映了当时的建筑习尚。而其精巧的设计、富丽的装饰,完全是汉代地主庄园经济生活的真实缩影。此外,低温铅釉陶器和内容丰富的画像空心砖,也是汉代陶器工艺的杰出成就。周口所发掘的汉墓中,以陶器出土为主,有少量釉陶和陶建筑模型,具有代表性的是淮阳于庄汉墓出土的三进陶院落和水田模型,扶沟出土的彩绘女俑,以及西华、扶沟、商水等县出土的内容丰富的画像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陶器,造型以各类陶俑等明器为主。低温铅釉陶在汉代的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从单色釉发展为多色釉,用途日益扩大,品种花色增加,釉色莹润明亮,出现了新的面貌。项城、商水发现的两晋时期的黑釉瓷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唐代由于中外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频繁,制陶工艺迅速发展。除素陶和彩绘陶外,低温釉陶发展为名溢四海的唐三彩。所谓三彩,并非仅仅指三种釉色,而是以黄、绿、蓝三色为主,其他还有白、褐、赭、紫等多种颜色,由于是唐代创烧的,所以人们统称其为“唐三彩”。三彩明器以文吏、武士、女乐俑及各种姿势的驼、马、牛、镇墓兽为多。新中国成立后,周口境内共发掘出土唐三彩近 20件,主要是钵、炉、枕、罐等生活用具,无镇墓兽和人物俑,依据风格特点推断应是巩县黄冶窑烧制的。

五代时期的陶器,风格与唐代十分相似。宋金时期,由于制陶技术的普遍提高,陶器制作亦相应精工细雕。泥塑制作工艺也相当高超,表面施以彩绘,人物眉清目秀,清新雅丽。这个时期仍有三彩制品。五代、宋金时期,周口发现陶器不多,这与该时期实行薄葬有关,陶器笨重,制作不精细,大多为当地民窑烧制。

元、明、清时期,随着制瓷业的飞速发展,陶器制作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民间仍有旺盛的生命力,主要体现在建筑材料上,如砖瓦等的制作,缸、盆、罐等生活用具仍有一定的市场,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周口市的元、明、清墓葬不时有陶器出土,主要是生活器皿,如盆、罐、缸、坛,偶尔也有人物、动物俑。

备注:以下器物简介以《周口古陶瓷》图集为准。DoodooART在此鸣谢《周口古陶瓷》编辑团队。

夹蚌红陶鼎 高18厘米,口径21厘米 河南省鹿邑武庄遗址出土,现藏周口博物馆

夹蚌红褐陶。方唇,敞口,斜肩,折腹,圜底,三足。斜肩上饰多层划出的凹弦纹,折腹处饰一周堆纹,三鼎足呈四棱形,足外侧有一纵向凹槽。

红陶三足钵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高10.6厘米,口径28厘米 河南省鹿邑武庄遗址出土,现藏周口市博物馆

泥质红陶。敛口,弧肩,收腹,圜底,三扁尖矮足。器物胎制细腻,器表素面磨光,器口沿外侧饰红彩绘。

彩陶折腹罐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高11厘米,口径7.3厘米,底径5厘米 1982年周口市烟草公司仓库出土,现藏周口市博物馆
泥质红陶。尖唇,直口,高领,弧肩,折腹下斜收,平底。颈肩结合部饰白色彩绘一周,肩上部和折腹部各绘一周褐彩线,在两线之间,用褐、白两彩绘出几何形系带状和菱形彩绘花纹一周四组,菱形纹饰内浅红色圆环,环内饰白彩,圆心用褐彩点缀。

灰陶带流罐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高15厘米,口径9.1厘米,底径7.6厘米 周口市关帝庙民俗博物馆藏

泥质灰陶。圆唇,卷沿,高领,弧肩,腹下斜收,腹处附一柱状流,平底。器物胎制细腻,素面。

灰陶背壶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高12.8厘米,口径6.2厘米,底径4.2厘米 周口市关帝庙民俗博物馆藏

泥质灰陶。方唇,口微敞,高领,腹部稍鼓,平底。器身一侧面为平面,平面两侧及对应的一面腹部各饰一个鸟喙状乳突。器物胎质细腻,胎呈灰白色,素面。

黑陶三足杯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高9.7厘米,口径7.2厘米 周口市关帝庙民俗博物馆藏

泥质黑陶。尖唇,敛口,束颈,斜肩,垂腹,下腹折内收,平底,三矮足。器身胎质细腻,素面,磨光。

白陶折腹杯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高 10厘米,口径6.7厘米,底径4厘米 周口市关帝庙民俗博物馆藏

泥质白陶。尖唇,敞口,束颈,深腹,下腹折内斜收,平底。器身胎质细腻,素面,磨光。

灰陶背壶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高19.5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7.5厘米 周口市关帝庙民俗博物馆藏

泥质灰陶。方唇,敞口,圆肩,肩部有不对称双耳,双耳间肩部扁平,与扁平相对称的一面靠下有一乳突,鼓腹,腹下部弧收,平底。器身胎制细腻,素面,磨光。

镂空白陶豆 高10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8厘米 1975年商水县章华台遗址出土,现藏商水县文物管理所

泥质白陶。宽平沿,口沿下有一对鸟喙形乳突,直口,腹较浅,高圈足。圈足上有纵向镂空两行扁圆形孔,每行6孔,其间镂菱形孔4行,每行5孔。圈足底部外侈。胎质细腻,素面,磨光。

灰陶杯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高9.2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 4.7 厘米 商水县舒庄乡扶苏村出土,现藏商水县文物管理所
泥质灰陶。尖唇,口微敞,深腹,平底。泥质灰陶,器壁较薄,通体磨光,

夹砂黑陶鬶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高 19.2 厘米,口径 13.1 厘米,足距 13.4 厘米 1975 年商水章华台遗址出土,现藏商水县文物管理所

夹砂泥质黑陶。敞口,斜沿,鸟嘴形槽形流,束颈,半圆形鋬,鼓腹,圜底,底部有三鸭嘴状足,鋬与一足相对应。胎质细腻,腹部饰横篮纹,后经打磨纹理不甚明显。

高领黑陶壶 新石器时代大汉口文化 高18.6cm,口径8.2 cm,底径6.5 cm 1976 年郸城段察遗址出土,现藏郸城县博物馆
泥质黑陶。圆唇,口沿下有一对鸟喙状乳突,直口,高领,斜肩,折腹,腹下内弧收,平底。胎质细腻,素面、磨光。

高领白陶壶 新石器时代大纹口文化 高 13.5 cm,口径6.5cm,底径4.8cm 1976 年郸城段寨遗址出土,现藏郸城县博物馆
泥质白陶。宽沿,口沿下置一对鸟喙状乳突,直口,高领,圆肩,腹下内弧收,平底。胎质细腻,素面、磨光。肩腹部有 3周制作时的刀削痕。

洗口镂空灰陶豆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高16 厘米,口径15.6 厘米,底径10.3厘米1976 年郸城段寨遗址出土,现藏郸城县博物馆
泥质灰陶。圆唇,洗口,腹微鼓,圜底,高圈足下呈喇叭状。足部有5组镂孔,每组上下两孔。胎质细腻,素面、磨光。

洗口镂空白陶圈足豆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高 13.5 厘米,口径9.9厘米,底径 8厘米 1976年郸城段寨遗址出土,现藏郸城县博物馆

泥质白陶。圆唇,洗口,鼓腹,体呈杯形,高足呈喇叭状,足下饰上下两层镂孔,上层圆孔较小,胎质细腻,素面、磨光。

高领黑陶壶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高15厘米,口径8 厘米,底径8 厘米 1976 年郸城段寨遗址出土,现藏郸城县博物馆

泥质黑陶。尖唇,口微侈,高领,弧肩,鼓腹,腹斜收,平底。胎质较细,素面。

红陶罐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 高16.7厘米,口径10.9厘米,底径8厘米 淮阳省博物馆藏

泥质红陶。圆唇,敞口,束颈,弧肩,鼓腹,腹下斜收,平底。胎质细腻,素面,磨光。

夹砂篮纹红陶鼎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 高 27 厘米,口径 31 厘米 1979 年淮阳县平粮台遗址出土,现藏淮阳县博物馆

夹砂红陶。平唇,敞口,斜沿,束颈,鼓腹,圜底,鸭嘴形鼎足。胎质夹砂,呈棕红色。腹部饰横向篮纹。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