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郏县黄道古窑址调查记略






[日期:2022-04-25] 来源:博物院杂志  作者:朱宏秋 [字体: ]

调查时间为2014年11月27日与2015年10月28日,共采集标本200余件。郏县黄道窑位于郏县城北10千米的黄道村东的马蹄河畔,面积2.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4米。黄道与禹州神垕镇相距不远,仅仅一山之隔,是唐到元时期的窑址。

白釉碗残片(图14),多为化妆土白瓷,外釉不及圈足,内底有支烧痕迹。圈足上亦有三五个支烧痕迹。与鲁山段店白釉碗Ⅰ式相同。碗口有唇口、敛口、敞口之别。有一件白釉碗底部残片,底部矮圈足,圈足内墨书“张”字(图14左上)。

碗类底部,与鲁山段店白釉碗Ⅱ式相同。有青釉、外黑釉内白釉两种,涩圈内底均刮釉一周,方便器物叠放烧制。青釉(近似茶叶末釉色)连弧纹碗,同鲁山黑釉类瓷器Ⅳ式(图15)。

青釉、钧釉类残片很小,青釉釉色尚可,钧釉残片的口部与腹部有明显的釉流动的痕迹,口部釉薄,呈暗青色,腹部呈蓝色,色泽明亮(图15-1)。

器盖有2 件,一件为盒盖,子母口,内外均无釉,仅施化妆土。一件为罐瓶类器盖,盖面隆起,折沿,内起一周子口。盖面白地绘黑花,内部素胎无釉(图16)。

黑釉鸡腿瓶残件,口肩部残件,残高10厘米。梯形口,短束颈,溜肩,肩部有一周刮釉。瓶体内部均有较大的旋削制作痕迹。底部残件,残高32厘米。瓶体上部为最大径,腹部及胫部呈逐渐收敛之势,有较深的隐圈足(图17)。

白地黑花类有碗、壶瓶、器盖类等残片,从采集的标本来看,有的碗口沿微外翻,内底及圈足有明显的大支烧痕迹,碗底与碗腹部的交界处、口翻沿处都有几道圆圈作为装饰,黑色釉较浅,甚至是赭色,元代比较常见(图18)。

大缸残片,器形硕大,高51厘米,口唇部厚达4 厘米。通体黄釉, 釉色不均匀,腹部下半部分釉色浅淡,釉层稀薄,缸内酱釉。这种器型除了黄釉,还有白釉,内部施酱釉,制作粗糙(图19)。

黄釉罐类,凸唇,直颈,溜肩,腹部下收,饼形底。有的罐肩部有条形竖系。先施化妆土,然后再施黄釉,外釉不及足胫部。黄釉在唐代的北方地区普遍使用,注子、缸、罐、盆、钵等类,有的碾磨器外面也施黄釉,通常不到底足。兴许是当时人们对黄色十分崇尚和喜好,除了白釉、黑釉、酱釉等,黄釉是众多色彩中最温暖的单色釉(图20)。

白釉绿彩碗类, 折沿外侈, 斜弧腹,圈足,折沿或外腹部点绿彩,绿彩浓处青翠欲滴,边缘有晕散痕迹(图21)。

窑具:碾磨器一组。外面黑褐釉或黄釉,或无釉。底部有平底和圈足之别。内部有的均匀排列竖线纹,有的纵横交错,有的成组半圆弧形曲线,线条组合多样。线条深刻,视之粗砺,抚之剌手(图22)。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