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源头在德清。德清自西周晚期烧制原始瓷器,经战国、东汉、六朝,延至唐宋,历史跨度约两千年。其中原始瓷窑址从西周晚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早期,是目前发现的窑址最集中、跨越时间最长、序列最为完整的原始瓷窑区。
德清窑,在德清县,故名。烧造历史较长,上溯商周,历经汉、六朝直至唐宋时期结束,上下延续近2000年,属于青瓷窑体系。
德清窑是目前国内已知出现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而且是一直不间断生产的原始瓷产地。
西周晚至春秋早期云雷纹卣
德清窑主要以烧青瓷为主,而以烧制的黑瓷闻名于世。窑址在德清县境内已发现几十处之多,是浙江地区最早发现的黑瓷产地之一。专家们表示,已有充分理由可以认为,德清地区是商周时期的制瓷中心,是中华瓷器的发源地。
德清原始瓷窑址群
德清原始瓷窑址群位于德清县阜溪街道龙胜村与龙山村的低山丘陵。2013年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窑址分布密集,时代延续时间长,历经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其中商代、西周、春秋时期窑址数量相对较少,单个窑址规模较小。战国时期窑址数量迅猛增加,规模迅速扩大,窑址分布面积大、产品堆积厚、种类丰富、质量高,还出现了烧造原始瓷礼乐器的窑址。
火烧山窑址
火烧山窑址位于德清县武康街道龙山村,是一处西周至春秋时期烧造原始青瓷的古窑址。2007年3月至5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德清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其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近900平方米,揭露窑床3条、灰坑10多个。揭露的窑炉遗迹清晰可见,是我国迄今已经发现的最早烧制原始青瓷的窑炉遗迹。出土器物绝大多数为原始瓷器,另有少量窑具。火烧山窑址是已知的唯一一处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的原始瓷窑址,揭露了属于龙窑的窑床遗迹,填补了中华陶瓷史上的空白。
亭子桥窑址
亭子桥窑址考古发掘揭露出7处窑炉遗迹,出土了数以吨计的原始青瓷标本以及各种窑具,也有极少量的印纹硬陶器。在器型上,除了一般的碗、盘、杯、盅、钵、盂等日用器外,主要为大量的仿青铜礼器和乐器。这些仿青铜的礼器,造型工整端庄,做工精巧细致,纹饰极其精美,大多体型硕大厚重,显得庄重而大气,不论是成型工艺和烧成技术,还是产品质量,堪称原始青瓷中的精品。
水洞坞窑址
水洞坞窑址位于德清县阜溪街道龙胜村东山自然村水洞坞,亭子桥窑址北侧,与亭子桥窑址同属一个山体。该窑址在2009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清博物馆展开的古窑址调查中首次发现,并进行了局部试掘。表土以下是战国时期窑址的堆积层,以下被叠压的是商代的窑址堆积和一处商代龙窑遗迹。从商代地层出土的遗物来看,这是一处以烧造印纹硬陶为主,兼烧少量原始瓷的商代窑炉遗址。是德清县首次发现的商代原始青瓷窑址,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商代原始青瓷豆残片
青山坞窑址
青山坞窑址位于德清县舞阳街道宝塔山村青山坞内。2010年期间曾对该窑址进行过试掘,采集的遗物主要有瓷器和原始瓷器两类。两者造型纹饰基本一致,瓷器质地坚致、胎釉结合严密,胎色呈青灰色、灰白色,釉色有青、青黄、青绿、以及少量的酱褐釉、黑釉。该窑址是德清境内一处具有代表性的东汉窑址,对于研究本地区及相关地区古窑址和德清窑的始建、发展、流变有重要价值。
东汉青瓷瓿残片
小马山窑址
小马山窑址属德清窑东晋南朝时期代表性窑址,位于德清县乾元镇南门小马山上,1959年浙江文管会首次发现了该窑址,1982年德清县人民政府公布小马山窑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德清县博物馆对该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清理。小马山窑址主要烧造青瓷和黑瓷两种产品,器型有鸡首壶、盘口壶、碗、罐、三足砚、盘等,胎质一般较粗疏,夹杂有较多细砂,胎色较深,施釉不及底。
墅元头窑址
墅元头窑址位于德清县洛舍镇三家村,现为省级文保单位。产品有青瓷、黑瓷两种,主要器形有碗、盘、罐、盘口壶、鸡首壶、盘口四系瓶、高足碗、砚等。2009年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德清县博物馆联合对该窑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出窑炉遗迹4处,其中一号龙窑保存相对完整,长40米,宽度达4.7米,是浙江已经发掘的历代古窑址中宽度最大的一处。遗物堆积丰富,器形有碗、盘、灯、罐、注壶、枕等,器物施青、黑两种釉,胎呈灰褐色,窑具有筒形柱、垫饼、垫珠等。
德清窑黑釉鸡头壶
“德清窑”背后·多年发掘史,“德清窑”,是一个在史书中没有记载的名字。
“德清窑”第一次出现,还要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出版的《支那青瓷史稿》一书。该书的作者小山富士夫,是一位日本学者,也是陶瓷学界的权威。当时,小山富士夫对位于德清县乾元镇周边的几处窑址进行了实地调查和标本采集,并在书中使用了“德清古窑”一词,因没有发现特别之处,将其归在越窑之下。
1956年,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工作开始。浙江省文管会工作人员对德清焦山窑址开展了调查和试掘,并同时发现并记录了戴家山、城山两处窑址。将发掘成果与越窑产品相比较后,发表了《德清窑调查散记》一文,这篇文章基本已经提出了“德清窑”的概念,并将其从越窑中区别开来。
1974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在余杭一带又发现了两处类似德清窑的窑址,使德清窑的范围大大扩大,不再局限于德清县内。
德清窑址分布
当时,对德清窑新的发现和认识没有大的突破,学界将德清窑定性为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年代跨度不大的窑址,出产的瓷器质量也并不是特别高。此时的德清窑,就像是蒙尘的珍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德清县的文物工作者在野外考古调查中发现专门烧造原始瓷的窑址。特别是在亭子桥窑址找到的残破瓷片上,有着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花纹,而且纹路复杂美观,质地成熟。
战国原始青瓷悬鼓座残件
西周至春秋原始青瓷罐残片
由于当时没有条件支撑庞大的窑址发掘工作,这些原始瓷窑址的发掘只能不了了之,那些有着青铜器纹路的瓷片,也被放进了县博物馆的仓库。但工作人员却一直没有停止对德清出土的原始瓷的研究。
战国原始青瓷镇残件
2007年,第三次全国全国文物普查开始。
正好当时,德清县将要对德清各处水利设施进行改造。位于火烧山的掘步岭水库就在规划之列。而水库一旁,就是八十年代发现但还未深度发掘的火烧山窑址。
2007年3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馆、德清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火烧山窑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窑址出土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中期的器物器型巨大,胎釉质量上佳,装饰繁缛而精美,此类大型青瓷器的烧造成功,是制瓷技术上的一次重大飞跃。
2007年9至2008年4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德清县博物馆,对亭子桥窑址进行了发掘,首次发现烧造高档次仿青铜原始青瓷礼器与乐器的窑场,同时亭子桥窑址出土的原始青瓷器质量极高,对于重新认识战国原始青瓷在成熟青瓷出现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
2008年4月,由故宫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古陶瓷学会、德清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瓷之源——原始瓷与德清窑学术研讨会”在德清举行,有80余位中外专家和学者出席。此次会上,专家一致认为:
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的商周时期窑区,无论是生产时间、窑址规模、种类、数量,还是产品质量、装烧工艺等方面,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制瓷史上的第一座高峰,誉之为“瓷之源”可谓实至名归。
去年,德清原始瓷窑址入选为第三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德清原始瓷窑址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规模203.41万平方米,东至小山漾东侧,西至姚坞里窑址片区西侧,北至弯头山,南至下南山。计划三年建成。回首“德清窑”的发掘之路,漫长艰难却充满惊喜。
战国原始瓷兽面鼎
西周晚至春秋早期云雷纹卣
战国镂孔瓶
春秋鼓腹罐
战国带盖鼎
战国三足烤炉
西周托盘
原始瓷蛇纹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