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德化传统瓷雕业期待“破茧成蝶”






[日期:2010-11-09] 来源:厦门商报  作者: [字体: ]

  千年瓷都德化,白瓷雕塑以“白如雪、润如玉、声如磐、薄如纸”著称于世,被外国人誉为“中国白”。2009年,德化县1000多家陶瓷企业创造出80亿产值的辉煌业绩。但时至今日,在成千上万的陶瓷从业人员中,健在的中国工艺美术师仅有苏清河一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也不到20位。这些数字,似乎与成千上万的从业人员以及每年数十亿的陶瓷产值不相对称,也与这座有着千年瓷雕历史的“陶瓷之乡”的文化品牌建设存在一定的差距。传统陶瓷如何再造辉煌?如何“破茧成蝶”,以更高的姿态飞翔?


  目前,在德化从事陶瓷传统雕塑业在年产值的占比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字,但除去大量的西洋工艺瓷、现代釉艺作品、日用瓷器,真正传统瓷雕业在年产值占比也仅是“冰山一角”。

  作为千年瓷都,瓷雕是世界艺术园林里的一朵奇葩,也是德化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如今,面对国外经济环境影响和国内节能减排措施落实的到位,德化已确立了“艺术瓷精品化”的陶瓷发展思路,传统瓷雕如何进一步走精品路线已成为当地不容忽视的问题。

标杆

国家级大师的“一枝独秀”

  国庆前夕,瓷雕大师苏清河收到了他在美国参与竞拍所得的一件明代瓷器。该作品高38厘米,是德化明代瓷雕宗师、世人称之为“瓷圣”的何朝宗生前创作的《渡海观音》。为了得到这件作品,老苏可谓花了很多的人力、物力。

  苏清河是德化“何派”技艺传承中的一位名家,还是德化传统瓷烧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享受着国务院的特殊津贴,可谓“一枝独秀”。如今年近古稀的他,每天仍醉心于传统瓷雕的创作。他虚心地说:“我现在的创作不完全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更多是在学习,越学习就越感觉到与古代大师的差距。同时也希望德化有更多的国家级大师,共同提高德化传统瓷雕的艺术价值。”

  苏清河自小师从德化近代瓷雕名家苏勤明,主要靠刻苦练习及师父口传。近年来,随着艺术品市场的升温,享有几顶“桂冠”的他,作品除了知名度外还有着极高的美誉度,可谓“德艺双馨”,因而深受消费者喜爱。

  在苏清河作品高附加值的背后,既有“马太效应”,也有他数十年的实践积累,再加上长期孜孜不倦学习的结果。在他研究所里,其珍藏着上千件历代瓷器珍宝即可见一斑。

  记者调查,目前在德化,像苏清河这样长时间不惜花重金购买藏品来学习研究的瓷雕艺人为数并不多。近年来,德化陶瓷业由于国际经济环境影响,加上人员工资、原材料等价格上涨的原因,导致一些企业的发展受阻。虽然目前瓷器价格相较几年前已“水涨船高”,但相比于我国其他陶瓷产区的高档艺术品,如宜兴紫砂壶、台湾法蓝瓷的规模、价格,差距尚大。这其中,除在创意方面存在差距外,缺少的就是一批国家级大师对传统瓷雕精品市场的整体带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