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传统类钧瓷之美与工艺






[日期:2010-03-06] 来源:网络  作者:冀德强 [字体: ]

传统类钧瓷作为中国传统陶苑中的奇葩,从诞生到现在,一直以其原生陶瓷的完美向世人演示着其原创价值的魅力:胎质坚实、造型端庄、釉色玉润、窑变神奇、做工精良。以致于一个时期以来,虽然当代钧瓷在造型和釉色等方面花样翻新,求变求奇,但无论市场上或鉴藏界,越来越多的消费群体或有志之士,则惊叹于传统钧瓷的经典之美。这种现象既反映了人们在钧瓷艺术优劣对比中的偏好,更是一种文化心理上对具有共同审美情趣的经典艺术的认识和回归。因此,在当今手工艺品工业化的时代,认真研究传统钧瓷美的特征及工艺要求,对提升和发展整个钧瓷艺术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传统类钧瓷的概念
钧瓷按年代特征分为唐钧、宋钧、元钧、清钧、当代钧瓷;从钧窑系的地域划分为禹州原产地钧瓷、钧窑系瓷器(禹州以外如:登封、新安、鹤壁、安阳、内蒙、广西等地所产钧瓷)、仿钧(宜钧及广钧)。“宋钧”又被按照使用性质艺术风格,分为“民钧”和“官钧”;“当代钧瓷”按其工艺特点又可细分为仿古类、传统类、工艺类、现代陶艺类四大门类。
传统类钧瓷是指与北宋钧官窑作品在造型、釉色、工艺、审美价值诸方面一脉相承的历代钧瓷艺术品。其以禹州原产地为代表,工艺、审美成熟于宋金,历代又有所发展,被认为是钧窑系中最为优秀、最能体现钧瓷原创艺术价值、“正统”意义上的一个流派。
二、传统类钧瓷的工艺和美学基础
传统类钧瓷的工艺基础是建立在“主要采用禹州当地原材料、运用柴窑煤窑烧制”的工艺程序。美学基础是建立在中原农耕文化上的民族共同审美精神,运用和谐均衡、简洁抽象、变化统一的手法,体现和谐性、象征性、灵动性、天趣性、工巧性的美学思想及民族中庸平和、含蓄典雅的人文气质。
传统类钧瓷是“造物”的艺术,隶属传统工艺美术范畴的陈设类工艺品。“物以载道”的“人为造物”观,决定了其物质外观形式美和精神内在意蕴美的双重属性。
原创陶瓷业因地制宜,当地的天然原材料和地域文化属性决定了工艺手段,形成其独特的造型、釉色、装饰、做工特点。传统类钧瓷的形式美取决于特殊的制瓷工艺——“窑变”工艺。“窑变”的前提条件是采用了禹州当地的陶瓷原料和柴烧、煤烧的高温还原焰烧成工艺。“窑变”是指釉料在烧成过程中由于受燃料、烧成制度的影响而产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的、充满装饰性的釉面效果。“窑变”釉的不统一性影响了日用商品的使用性、标准性,却增强了钧瓷的艺术观赏性。
传统类钧瓷胎质灰褐细腻,造型古朴端庄,装饰简洁大方,“窑变”釉色、釉质、纹路、釉画、开片等特征,使其从陈设工艺瓷演变为纯粹艺术瓷过程中,其审美属性和文化内涵一直占主导地位。其美的形式和内容是制瓷艺人个性审美对社会主流审美的表述和追求。所造之物往往是优美的、赏心悦目、喜闻乐见、吉祥如意、中庸和谐的形象,体现出积极向上、合乎伦理的健康内容及中华民族冷峻高雅、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其反映在材料与工艺、型与釉、人与物的“和谐统一”上;型的设计运用比拟手法,体现“道与器”的关系;胎质细腻坚实、雕工严整、釉质玉润、“窑变”自然,体现出“文与质、情与理、天成与人巧”变化统一的美学法则。
三、传统类钧瓷美的特征以及工艺要求
(一)“古朴端庄”的造型美
传统类钧瓷造型属于传统手工艺品造型设计的范畴,是以物质实体性形体塑造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服务于现实生活和表现民族、群体、时代、艺人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的立体造型艺术。它吸收陶器的古拙大气、青铜器的端庄威仪的特点,结合自身工艺要求,凝练为古朴端庄、简洁大方、雕工严整的特征,较好地继承北宋钧官窑作品风格。
1.型体端庄大方、线条洗练、装饰概括准确。
(1).简洁洗练的线条。线是传统类钧瓷的重要造型手段,器物的外轮廓线、界面线、纯装饰性的弦线、饰物的形体线,通过曲、直、折线的陡缓流长、刚柔变化、交叉呼应,既准确地构成形象体积、内外空间,又起到装饰效果。
(2).均衡稳健的形体。传统类钧瓷圆器物形体遵守“甲、由、申”的造型法则,合乎黄金比和人体比例。着重大的体面塑造和“颈、身、足”部分的上下呼应、左右对称;异型品以单体面自然变化或多体面有机组合,求大体兼细节,整体统一。体现出对称、均衡、稳重的整体风格。
(3).粗矿概括的装饰。传统类钧瓷以厚釉装饰为本,形象装饰为附。小的饰物可以为鼓钉、弦线、泥条,形象物抽象概括,不重细节刻画,粗中见细,求神韵而不求逼真。
2.型为釉之体、釉为型之神,相得益彰。
传统工艺品最具有原生独创美,钧瓷产生到自成窑系,以“窑变为美”作为钧瓷的原创美。造型既要提供釉色窑变的展示空间,又不能让釉的变化破坏型之美。型釉结合、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肃穆宏大、端庄典雅、含蓄内敛、千古不磨的艺术魅力。
钧釉浑厚半乳浊,过于写实纤细的形象会被釉所覆盖,失去意义,甚至影响釉色的统一。简洁洗练的线条、大的体面、粗矿的小装饰点的造型,更适合浑厚釉的发挥。这正是传统钧瓷造型多器皿而少动物、人物;多简洁大方,少刻、划、雕的形象物装饰的原因。
钧釉的“玉”质感,传达的是传统审美精神,也是一件钧瓷作品的型、釉、工艺所要表达的共同审美。在型的语言风格上同样要古朴大方,“型釉结合”是造型的要旨。现代流线型装饰性的造型,虽有大的体面,能表现钧釉的某一方面,但往往釉的“质朴”和型的“纤巧”语言表述不一。那种大量的浮雕、耳饰堆砌在一起的“花俏”造型,过于强调型的复杂和寓意,减弱钧瓷的原创美,浑厚的釉也往往破坏了线的流畅和覆盖掉细小的形象。
(二).“窑变”的神奇之美
1.“肥厚玉润”的釉质自然美。
传统类钧瓷釉质肥厚、玉润乳浊、恬静自然、精光内蕴,表现出“玉”般的自然美。中华民族对玉的特殊审美和精神追求不同于其他民族:玉具五色,光滑莹润,品质同人,是君子贤达人格化的象征物。         
传统钧釉配制,多直接采用当地天然釉石和其它制釉矿石原料,如已发现的红长石、本药、黄长石、方解石、紫萤石、沙石、铜矿石等,其成分复杂,各有所长。矿石中丰富的微量元素,对钧瓷的釉质好坏起着关键的作用,钧瓷釉料的加工也关系着釉质的好坏。釉料加工不宜太细,太细的釉浆容易剥落开裂,太粗时釉浆会形成沉淀。适当的釉浆吸附性好、粘稠度高,施釉时可两次浸釉多层涂抹,釉层厚达2-4毫米。从而使钧瓷釉层中悬浮大量大小不一的气泡,细小矿物微粒无规则地悬浮在玻璃质的釉液里面,它们对光波形成折射和有选择地吸收,釉面呈乳浊半透明状态,似玉类翠赛玛瑙,浑厚玉润。
近年来,钧瓷研究所对传统钧釉进行实验性研究,均选用当地原料,不采用任何化工原料的情况下配制釉药,分别在汽窑、煤窑、柴窑中烧制,结果发现,其釉质更加接近北宋钧官窑产品。传统陶瓷往往因地制宜,特殊的原料产生独有的效果。个性鲜明的地域特征的形成与“泥土”、柴、煤、水、气候等因素有着直接关系。现代陶瓷工业打破了原材料的地域限制,化工原料大量应用、生产工艺程式化,使传统的手工艺陶瓷艺术品成为工业化产品,失去了独特之美。
2.“窑变万彩”的釉色幻化美。
钧窑为青瓷系,其最具代表性的釉色是在天蓝、天青、月白釉基调上泛出红紫色的窑变釉。釉纹深沉多变,釉面有透活的流动感,熔融交辉,形如流云,灿如晚霞,变化莫测。人们把这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奇妙现象称为“窑变”。
产生“窑变”的关键成因在于钧釉中的铜、铁、锌、锡等成色元素与燃料中的某些成分在氧化、还原交替中不断反应。所以,原料的选取加工是前提基础,燃料和烧成制度是“窑变”的必要条件。
传统钧釉配方十分重要,各家各有配方,可谓秘不传人。配方配制一般根据原料的不同配制出高低温釉,烧成范围在1260——1310度之间。根据呈色可分为天蓝、天青、月白、紫红釉,“窑变”以高温紫红釉为代表。
通过化学分析,钧釉呈色元素以铜、铁为主,钾、钠、钙、镁为熔剂,锡、磷为助色剂。禹州的黄长石、红长石、本药是良好的釉石,硅、铝、钾、钠含量适当;铜矿石、方解石、紫萤石富含钙、镁,是很好的助熔剂、乳浊剂;窑厂自制的草木灰、牛骨引入钙、磷。多种瓷石含有铁,铜矿石含少量的铜,红釉呈色元素主要采用青铜、氧化铜粉末。当地原材料的合理配制和铜元素的引入是产生窑变的前提基础。
铜、铁元素比较活跃,随窑火的温度、气氛的不同而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在不同的化合价状态下发色不同,形成一系列的红兰紫色系。加上柴煤中其他元素的干扰以及釉层中的固体颗粒、小气泡对光的折射,影响成色元素的发色和釉面效果,往往使釉色加深,变得浑厚质朴,产生美丽多彩的复合釉色。
烧窑过程受气候、人为因素影响大,使烧成制度复杂多变,偶然性随时发生。气温、风向、雨雪,闸板、火门的大小,加煤加柴的多少、撬火下渣、碳层厚薄、烟量大小、火的走势等等因素,直接影响到温度、气氛、烧成时间,使烧成制度十分不稳定。高温下氧化还原气氛的交替进行,使釉色不断变化,直到烧窑结束,色彩才能沉凝下来。烧成制度的随时调整强化了釉色的偶然性变化。所以烧窑工艺是钧瓷“窑变”美的决定要素。
传统类钧瓷之美,体现窑变的色彩幻化美。瓷之釉色,因窑而变,随时而变,变幻无穷。或红或蓝、或紫或黄、或白或黑,浓与淡、深与浅、强与弱,皆质朴不媚,浑然天成。
一般的彩釉陶瓷,色料是稳定不活跃,低温、高温、氧化、还原下成色基本一致,烧成范围宽。当前工艺类钧瓷,以液化气、天然气为燃料,成分纯净稳定,发热量高,还原气氛容易掌握,烧成方式简单易操作,釉质明显脆薄浅浮,釉色过于艳丽单调,单种釉料变化小,对工艺类钧瓷的产业化发展是好事,对传统类钧瓷的品质提升却有遗憾,有待研究提高。
3.“开片”灵动之美。
“开片”是指钧瓷釉层迸裂的无规则细小裂纹,本是陶瓷缺陷,而在钧瓷艺术效果上却有着极强的装饰美、灵动美——“春暖冰河”、“看似冰裂手摸无痕”。钧瓷以开片为美为奇是一大艺术特征。                               
“开片”效果不是钧瓷独有,却最具有灵动性。它是不同膨胀系数的胎釉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膨胀系数相近开片细少,反差过大则容易釉面开裂剥落。传统类钧瓷胎料使用可以单独成瓷的土料,泥性穰膨胀系数大,钧釉以瓷石为主料,膨胀系数小。胎釉的巧妙配制既保证了釉的厚度和开片的形成,又不造成流釉和釉色艳浮。
釉色窑变深浅不一,深色处片纹不明显,浅色处纹路一目了然;纹片有长有短、有深有浅,曲直得当、疏密有致,视如破碎而手感光滑,时隐时现,诡秘神奇。裂纹断面晶光闪闪,釉层厚透、釉汁欲滴。因片纹对光线形成折射反光,影响了釉面色彩,使同一釉色在不同的光线、角度、湿度下有着不同的颜色,也增加了釉质的乳浊和神秘。钧瓷釉厚张力大,开片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似琴似弦、似筝似瑟,特别是开窑一刻,众乐齐奏、悦耳动人。开片不是在出窑时一次完成,而是随着时间、温度长期开裂,夜深人静,偶得脆响,撩人心弦。有人叹曰:钧瓷是唯一的有生命之瓷!
相比之下,其它陶瓷纹片釉多为单色釉,开片显得单调。现代钧瓷往往“胎硬釉穰”,釉薄色浮且易流釉。传统钧釉开片自釉底到釉上面,不易吸入尘垢,而其它陶瓷的开片则相反,易吸入尘垢影响美观。
4.“纹路”的抽象之美。
“纹路”指钧瓷釉面上的似“珍珠点、鱼子纹、蟹爪痕、兔丝缕、蛛丝张网,蚯蚓走泥”等奇特的釉色纹线。其似像非像、或虚或实、光怪陆离,似无意又似有意,自然天成,妙手丹青难绘,神工鬼斧折颜。
艺术中抽象之美以“抽象的抽象和具体的抽象”形式揭示事物美的本质。钧瓷纹路是窑工用“火”作笔以“釉”当墨绘出的“现代艺术”:如同书法、国画的线条一样抽象到一条线;似远古岩画、石刻中的单纯形象;似文字、符号又象是图案构成……不仅能带给我们美的感受,同时为我们营造了无数遐想空间,充满着随意、自由、幻想、幽默、装饰的趣味。     
钧瓷纹路是釉在烧制过程中“聚色成形”偶然所得,但与钧釉中复杂的成分和独特的制作工艺有很大关系。钧釉中存在多种呈色元素,釉石有硬有软,釉层有薄有厚,加上烧制气氛的不稳定,升温降温、釉色流动搅和、或动或止,形成浓淡、深浅、强弱的各种色块、色斑、色线。各色交融丝丝缕缕、曲直陡缓、欲合又分,随窑火留存取舍、瞬息万变,美妙无比,不可揣摩。如钧窑典型的“蚯蚓走泥纹”“蟹爪痕”,是在施釉过厚时底层釉开裂后补釉渗入所致,或者釉面在烧制前期开裂,后期高温又重新弥合而形成;底、面釉穰硬得当厚薄适中,就可能形成“兔丝缕”、“满天星”等纹路。
5.“釉画”的表象意蕴之美。
传统类钧瓷以出现景观为绝。窑变釉色、纹路、色斑等穿插组合、融会交映往往会构成一副副栩栩如生的意境“画面”:暮霭霞飞、紫翠生烟、寒鸦归林、星辰满天、仙山琼阁、烟雨江南。“手法”大胆洒脱,意在笔先:或洋洋洒洒,或寥寥几笔,或恢弘或渺小。仁见仁智见智,画面体现的意境正是传统文人画所追求的境界,体现出表象意蕴之美。
中国美学非常强调“意”、“象”、“境”,在诗论上提出了“三境”:物境、情境、意境。所言“意境”便是作品所着力塑造的艺术之美潜在之境界,是艺术美感的深层次体验。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体验,美是主观之于客观的感知。钧瓷釉画是窑变釉色、纹路、色斑的偶然无意组合,本是最为抽象含蓄的,有无、是非、虚实,因情得景,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浮想联翩,把人带入表象艺术意蕴之美的崇高境界。
釉画是“天成之作”,可遇不可求。工艺的熟练掌握会增大可能性,釉方配制、分层抹釉、烧成制度的控制等工艺过程是关键。釉浆是彩是墨,施釉是勾勒皴染,烧制是调整完成。钧瓷釉分底釉和面釉,施釉分浸釉和抹釉。底釉浸,面釉抹;浸抹两三遍,釉层厚而不平。钧瓷“聚釉成形”,施釉厚薄成色不一,有浅有深,有高有低,有动有静。在烧成上要求多变,氧化还原反复进行,不能一味地还原火保气氛求稳“死烧”,要稳中求险,充分利用氧化火的作用加剧窑变,方能烧得绝品。可以说钧瓷烧制是一门“火的艺术”,不能熟练掌握钧瓷“窑变”烧制工艺,那只能称为“烧火”了。
6.“铜口铁足”的古朴粗犷之美。
传统钧瓷胎料选用含铁量较高的瓷土,胎质灰褐色。口沿、棱线釉层较薄,露出似黄铜的黄褐色,在手法上称为“脱筋”;因钧釉有流动,所以钧窑器物足部一般不施釉,露出酱褐胎色,美曰 “铜口铁足”。“脱筋”是钧瓷重要的造型和装饰手法,呈现出古朴的装饰之美。
瓷以外表精美取胜,其它陶瓷多以白胎为主,不能出现“铜口铁足”现象。现代工艺类钧瓷也多采用白胎,口部青白,釉色艳浮,在足部施以酱褐色化装土,口足不能谐调呼应,人为造作,使作品失去了浑厚庄重的气质。
传统类钧瓷艺术审美继承了汉唐以前石刻、青铜、陶器的古拙、雄浑、庄重的艺术风格。“铜口铁足”的装饰效果,使造型显得更加古朴大方、铿锵有力,也反衬出釉质玉润精美,对立统一。不是有人认为的“粗糙”,而是有机地把“古拙”的古代传统的审美精神在陶瓷艺术上的时代表现,是钧瓷艺术的大胆继承借用、创新发展。
(三).“粗泥细作”的人巧之美。
“窑变”天成之美,“做工”人巧之美。钧瓷是“泥与火的艺术”,对泥性的认识和充分利用展示犹为重要,是陶瓷艺术手法的独特之处。泥料、造型、成型、施釉等各道工序都是手工劳作,匠工技师赋予泥土形象,直至升华为精神产物,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
传统钧瓷泥质不如白瓷细腻亮白,没有陶泥柔韧粘和,但经精心加工配制,可塑性、吸水性甚好。使得做工自由多变,拉坯、印坯、注浆、堆塑、雕镂得心应手。所造形象有盘碗碟洗、奁炉瓶尊以及人物动物,或方圆扁平或凸凹异曲,雕琢刻划,皆法度谨严。
1.精工细做  坯体胎质坚实,厚薄一致。圆器:口圆、身正、底平。方器:面平滑、线顺直、规整有致。口分“唇口、舌口、直口、圈口、荷口、菱口、盘口、洗口”等;圈足底起“荞麦棱”线,内足平整;多点足有兽形、如意形,采用垫饼、支钉、支圈以防变形。
2.雕工严整  装饰之形,块面分明、钉圆线顺。形象生动,刀工准确有力。
3.寓巧于拙  求整体不计小节、概括浑朴,以面代体、以线代形。
制瓷工艺代表着一个瓷种的是否成熟、以及工匠艺人的水平、态度、思想和艺术成就。只有粗的原料没有粗的工艺。不断认识泥与火的特性,深刻体悟钧瓷工艺的传统,才能打造出工艺之美。
(四).“含蓄内敛”的文化之美。
工艺手段最终表现为工艺文化,钧瓷千年的历史传承打造出“含蓄内敛”的中原文化特性和典雅的人文气质。造型的古朴端庄、釉色的丰富雅丽、釉质的玉润含蓄、窑变纹路釉画的鬼斧神工、制作工艺的严谨法度无不在有意追求着文化层面上的飞跃和精神层面上的特质。
传统类钧瓷尽管或多或少有着“使用”功能特征,但一直以来在简化淡化使用功效,有意强化造型、釉色、工艺的艺术语言形式和精神内涵。艺人不再创造繁多的形式,而是在简化精化、提炼提纯浓缩成规范的、概念的、共示性的艺术符号。没有惊喜,没有忧愁,忘却了自我,忘却了万物,物我两忘。一代代钧瓷艺人正是在强大的传统文化精神推动下,乐在瓷中,沉在瓷中,感悟经典,再创经典!传统类钧瓷所表现的正是吉祥如意、辟邪纳福,中庸谦和、自尊自强、追求美好、希冀未来的中原农耕文化精神,是民族的、共同的、永恒的审美情感。
传统类钧瓷不是纯技术性的文物复制,没有工艺类钧瓷别致新颖的造型、华丽的釉色;没有现代陶艺类钧瓷的那种“个体主义”的纵情释放。没有日用陶瓷的“实用”,没有工业陶瓷的经济效益。她是智慧老人,在沉默中诉说,在沉凝中升华。
没有情感的陶瓷只是一件瓷器,我们不能只停留在钧瓷的制作层面。工艺手法、思想情感是内与外、情与物,体现“道与器”的关系。“器与道”的精髓是“道”,天道、地道、人道,道法自然,生生不息。在传统钧瓷的创作上如何把握文化情感的定位与工艺手法的一致,是我们新一代“钧窑人”时刻思考的问题,它或许是地域的、个体的、时代的,但总要烙上民族的印,留驻民族的魂,展示文化的根。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