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千古名窑数龙泉






[日期:2010-03-07] 来源:网络  作者: [字体: ]
 龙泉窑创烧于唐五代(窑业历史可以追溯到更早),发展于北宋,兴盛于宋元,衰于明晚期,延续至清末,民国至解放初期,还有一批工匠在仿烧宋、元瓷器,气脉逾千余年而未断,是举世闻名的历史名窑。其烧制时间之长,窑场分布范围之广,产量之大,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从金村大窑犇出土的铭“天福秋修建窑炉试烧官物大吉”四系罐残件,印证了宋庄绰《鸡肋编》中:“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谓之秘色,钱氏所贡,盖取于此”记载的可靠性,说明早在五代天福年间,吴越钱氏王朝就在龙泉开辟了秘色瓷生产新基地,以满足其大量贡奉中原朝廷,开展瓷器外交的需要。许多专家、学者评价龙泉窑五代至北宋早期生产的淡青釉瓷器似越非越,似瓯非瓯,似婺非婺,这恰好说明此时龙泉青瓷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可认定为龙泉窑的开窑年代。通过生产秘色瓷,龙泉窑完成了创烧阶段,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
龙泉窑北宋至南宋早期的大写意刻划花,刀法犀利、老辣、娴熟,构图自然随意又不失严谨,达到了空前绝后的水平。就龙泉窑而言,前期淡青釉瓷器的细线划花和元明盛行的刻划花都无法与之比拟,现代的高仿产品,刀法稚嫩,构图僵化,更是相形见绌。龙泉窑北宋至南宋早期刻划花产品中的精品,其美学价值毫不逊色于南宋鼎盛期的粉青、梅子青厚釉制品,是古代窑工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文化遗产。
龙泉哥窑,以其制作精细、釉色莹润、黑胎开片称著,宋中晚期就“为世所珍”,元、明时已脍炙人口,宋以降历代的许多藏家、文人对哥窑津津乐道,多有记载。历代朝廷对哥窑推崇备至,元大都遗址有龙泉黑胎开片瓷出土,证明哥窑得到了元宫廷的青睐;明代有仁宗复陶哥窑之说,明宣德三年(1482)为宫廷编制的藏器目录《宣德鼎彝谱》中有“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的记载,确立了哥窑乃宋五大名窑之一的地位(柴窑为五代官窑或贡窑),成化时有少量仿制;清御窑厂在雍正朝开始仿哥,唐英《陶成纪事碑》记有“仿铁骨哥釉”条;从元至民国,民间亦一直在仿制。
龙泉哥窑的完整器、残件乃至碎片,无不体现了严谨的造型工艺和极其精湛的制瓷技艺及对瓷器制作不惜工本的极致追求。同时也体现了窑工们的创新思想,制瓷上出现了四项首创新工艺,一是为防止高温下圈足积釉,同时又保证圈足精巧,首创双层台圈足的修足方式;二是为使釉面达到真玉效果,首创多次施釉法;三是由于哥瓷胎薄,模制时为减少坯与模的粘附力,利于脱模,首创垫纱布模制法;四是为防止高温下器物变形和釉面整洁及受热均匀,首创采用盖饼+垫碗+匣钵的装烧方法(其它著名窑口从未发现制作如此精美的垫碗,以致于有的日本学者把垫碗认为是一种日用器物)。虽然哥窑仍是学术界一大悬案,但存在龙泉哥窑已是不争的事实。笔者认为,有充分的理由说明,龙泉哥窑中的厚釉产品就是南宋叶寘《坦斋笔衡》中所记而又未指明地点的“内窑”,即今人称之的修内司官窑。宋庄绰《鸡肋编》中关于龙泉窑还有“宣和中,禁廷制样须索,益加工巧”的记载,说明很可能早期龙泉哥窑是北宋官窑或贡窑之一,因为此时朝廷的制样是《宣和博古图》,龙泉哥窑中有一些器型与汝官窑相同是一佐证,而后期的哥窑是根据《绍兴制造彝器图》制作的。
哥窑的自然开片,后人从审美角度看是开辟了陶瓷美学新天地,但从实用角度看则是工艺缺陷,大大影响了其实用性。另一方面,胎黑对釉面呈色影响很大,纯正的粉青、梅子青釉比例低。于是龙泉窑工把黑胎改为灰白胎、白胎,终于产生了更为精美的粉青、梅子青厚釉,其中胎釉结合完美且釉面无裂纹的产品成为青瓷制瓷史上无与伦比的顶极产品,这就是后人称道的弟窑或弟窑型产品。白胎厚釉青瓷终于以其独特的优势取代了黑胎青瓷,南宋中、后期,皇宫内院、达官显贵使用的青瓷几乎全部来自龙泉。
南宋的哥窑和弟窑型产品,是造型艺术的高峰,制作工艺的高峰和追求釉面类玉效果的高峰,这三大艺术成就是矗立于青瓷烧造历史(自商周原始青瓷始)悠悠三千年岁月长河中的三座伟大丰碑!
元代龙泉青瓷的装饰技法及纹饰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尤其是精美绝伦的楼宇式谷仓、佛龛、佛像类青瓷,较之南宋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出口量之大,前所未有,不仅为国家在世界各地换回了巨额财富,也使龙泉成为当时的世界瓷都而扬名天下。龙泉窑也因宋、元时期的鼎盛辉煌而在历史的瓷空中内耀着熠熠光彩!
《大明会典》和《明实录》记载了明朝廷在洪武和成化朝在龙泉烧造过宫廷用瓷,对枫洞岩元、明窑址的考古发掘及笔者对其它窑址的调查,证实了明中早期龙泉窑确实生产了一批精美的器型硕大的宫廷用瓷,进一步的考古发掘将会证实龙泉存在明代官窑。
岁月流转,潮起潮落。随着景德镇窑业不可阻挡的兴盛和人们审美观的转变及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兵荒马乱、连年战火,龙泉窑从明后期开始衰落,至解放初期已奄奄一息。
1957年,周总理为挽救中华瑰宝,向有关部门作出“要恢复祖国历史名窑生产,首先要恢复龙泉窑和汝窑”的指示,龙泉窑再次得到“朝廷”的重视。总理指示至今,已过去整整五十年,半个世纪以来,龙泉的陶人在各级政府、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发扬古代窑工“朝夕于斯,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树立“追步哥窑,媲美章生”的雄心壮志,经历了种种艰难曲折,终于使龙泉青瓷得以振兴,重放异彩,许多方面达到甚至超过了宋元时期。
如今,生产龙泉青瓷有140多个作坊、厂家,从业人员2000余名,产值二个多亿。产品种类琳琅满目,百花争艳。质量不断提高,久违的具有南宋风格和真玉釉面的青瓷出现了,吸引了藏家的目光,拍卖桌上,大师们的作品连创新高。更为哥喜的是,青瓷业已拥有4位国家级大师和9位省级大师及一批后起之秀,使青瓷烧制技艺能永续相传。
随着龙泉市政府规划并正在实施的占地600余亩的集大师园、国际陶艺村、会展中心、公私博物馆群、古代工艺展示、浙西南艺术品商贸中心、陶瓷始祖庙为一体的中国龙泉青瓷文化园和规划用地2000余亩的青瓷工业园的建立,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开展,龙泉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必将能再创一个辉煌的后宋元时代!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