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鉴赏紫砂壶必备知识—全手工与模具的理解






[日期:2011-01-09] 来源: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在紫砂业界,常有艺人标榜自己是“全手工壶”而以此抬高身价;有些玩家玩壶也唯“全手工壶”马首是瞻,而对“模型壶”则不屑一顾,嗤之以鼻。

  其实,所谓“全手工”与“模型货”从来就是很难严格区分的。从紫砂工艺发展的历史来看,据说,被称为紫砂鼻祖的供春,就曾经“斫木为模”,即借助木模(可能是“内模”)来制壶,而到了时大彬“时悟其法则又弃模”,即时大彬不用模型,但他“削竹如刃”发明了一整套制壶的专用工具,后来“器类增至今日,不啻数十事。”(周容《宜兴瓷壶记》)可见,时大彬制壶虽不用模,但借助各种专用工具,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也不是纯粹意义的“全手工”。当然,我们现在所指“模型壶”,不是史书上的木(内)模而是指由石膏翻制的“外模”,主要用来“挡坯”围身筒,然后再由手工修饰的。“石膏工艺的引进,据说最早是1958年无锡惠山泥人厂的两名翻石膏模师傅到宜兴紫砂工艺厂来传授的。”这项工艺有利有弊:“从有利的一方面说,统一产品的规格,提高了形制的准确性,有利于指生产,缩短了一般技术工人学艺的周期”;而其弊端则是“作为艺术品的茶壶,其个性化的艺术生产和创新精神受到一定的限制,手工技艺的含量降低,且为仿冒作品提供了手段。”

  紫砂茶壶历来分为:日用品、工艺品和特种艺术品。对于一般的日用品、工艺品茶壶来说,适当运用模型有利于形制规范、适宜批量生产,能满足大众的需要;而对充分张扬艺人个性的特艺品茶壶的创作来说,则必须熟练地掌握全手工的制壶技艺(她也无“模”可“型”),才能得心应手地发挥自己的灵感,创作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茶壶来。但话又不能绝对地说,因为纯手工制作的壶如果造型缺乏创意,工艺又不到位,未必一定成为“艺术品”了,相反手工辅之以模型(事实上模型货离不开手工,如搓嘴、把、“明针”工夫)也可制出精品来。
 

  最典型的是汪寅仙大师的“曲壶”,因表现的是抽象的几何形体,局部借助模具却并未削弱其“形、气、神”,而成为名家收藏的珍品。


  在此,提醒玩壶者:手工货、模型货并非是茶壶优劣的唯一标准,更不是区分艺术品和日用品的天然界限。关键是要看茶壶的泥料、工艺、造型和神韵如何,即作品的“形、神、气、态”,只有当你真正提高了鉴赏能力,慧眼识宝,才能觅得自己喜爱的茶壶,而不致上当受骗。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       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