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明砂高岭






[日期:2011-01-29] 来源:景德镇瓷录  作者:陈海澄 [字体: ]

明砂高岭土的矿址在浮梁高岭村,因土中所含的白云母晶莹明亮,又多是砂土,故得其名。在历史上,高岭村曾为东埠乡所管辖,所以又称东埠高岭。唐代,浮梁县域曾按昌江的东、南、西、北港(河)四条支流所经过的地区称东、南、西、北乡,高岭村靠近东港,所以又别称东乡高岭和东港高岭。
但是,景德镇广大瓷业工人和业主们,却称高岭为“高梁”。原因有二:其一,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他的《天工开物》中云:“一名高梁山, 出粳米土,其性坚硬…”
经查,无论古代和现在,无论婺源和浮梁,都无“高梁山”这一地名,显然,宋应星将高岭山误为高梁山,使之沿用至今:其二,·景德镇城区人的方言是以都昌方言为基础的语言,高岭村的方言接近婺源方语,城里人几乎听不懂,很可能是读音上的讹差。
关于开采时间,按当地的《何氏宗谱》记载的有关条文推算, 当是南宋绍兴年间(113l一1162年)。自南宋至明万历年间,均为民间开采,后因麻仓老土枯竭,这里的高岭土一度被列为官土。清康熙二十一年版《浮梁县志》载:“万历三十二年,镇土牙戴良赴内监,称高岭土为官业,欲渐以据他土也。檄采取,地方民衣食于土者,甚恐。守道叶云仍、知县周起元争之,还其檄。”
开采最盛时期为清乾隆年间,当地《冯氏宗谱·冯光发传》条载:“土名麻石坳等处之山,被婺(源)邑在山搭有棚厂数百,人数干余,强取磁土。”再加上本地人开采,其盛况可谓空前。
清同治年间,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此地考察,著文后,这里的名声鹊起。这期间,也是明砂高岭由盛而衰转折期。
迨至民国,矿源逐渐衰竭。民国l 9年(1930年)江西省政府建设厅出版的《江西陶瓷沿革》中作了如下记述:“现在采掘此项瓷上者,有汉洋、汉澄、四义、尔梅、同发、云贵、享林等厂”,“出产总额,每年二百五六十船。”
民国24年(1935年),江西陶业管理局曾到这里作过调查,主要内容如下:
高岭土产于高岭山中,一望白砂满目, 盖此地瓷土挖取已历数百年,故弃之渣滓遍地皆是。土之淘洗,制造及各场人数,均与星子高岭相同。其产额在清代同治年间最盛,至光绪时,因受星子高岭发现之影响,营业上大为衰落,至民国年间,产量不过10余万决,场户也只五六家。
衰落的原因是矿土逐渐枯竭,在开采多年之时,浅处之土基本挖尽,再挖则渣滓过多,影响质量;深处须用隧道采取,深则有水,要排水则费工时,兼之洞深有二三里,肩 挑不易,尽管原料比星子高岭好,但成本过重,所以被星子高岭战败。迄今只有双造脱胎、双造粉定和雕塑瓷掺和用之。
此处制成的高岭成品也与其他地区所产的高岭成品不同,体积小,重量轻。老工人回忆说,一块高岭好像一块小豆干,长约3寸,宽约2寸,厚约6分。
关于重量,20世纪40年代黎浩亭在《景德镇陶瓷概况》中记载说,“每人平均每天淘洗净泥2 0 0块,计5 0斤”。即每块净重16两为1斤的4两(合今秤2.5两)。当年,每万块洋价l 0 0元。
制成的高岭,由人力肩挑至东埠街,有5华里山路,然后水运至镇,约80华里。由白土行代为销售。
1950年,村民胡宗山、李发亮、汪裕前等自发地重操旧业,取七淘砂,制成成品出售。1954年政府成立浮东瓷上矿,高岭村为第一矿区,并修了一条简易公路。高岭土:矿重新开采后,直到1968年才停止.
高岭村的高岭土已成为历史陈迹,由于它是陶瓷原料技术革命的里程碑和发祥地,以至成为当今国际陶瓷研究者“朝圣”的圣地。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       高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