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定窑的烧造历史及分期






[日期:2011-02-28] 来源:网络  作者: [字体: ]
  关于定窑瓷器的分期问题,多年来古陶瓷学者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果。主要的分期观点有以下几种:
  1.分为晚唐、五代、北宋三期。
  2.从分为唐、五代、北宋、金、元五期。其中北宋部分又细分为早、中、晚三期。
  3.上分为晚唐至五代、北宋至金哀宗天兴三年、金天兴三年至元至正二十八年三期。
  4.分为唐至五代、北宋早期至中期、北宋晚期至金代三期。
  第一种分期是1960年至1962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对涧磁村遗址进行局部发掘后,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并参考历史文献的有关记载划分的。由于当时墓葬出土的定瓷较少,尚不能利用墓葬年代来编年排比出标准器与之对比,因此地层分期误差较大。例如第一层(试掘报告中定为北宋文化层)出土的刻花、印花白瓷中,有相当一部分应是金代产品。第三层(试掘报告申定为晚唐文化层)出土的黄釉深腹碗,直口,深腹,平底微内凹,碗心有3个支钉痕,具有初唐特点。此外本层出土的浅腹平底碗“外施黄釉内施白釉,胎厚重,制作粗糙,这种碗具有唐代早期的典型风格”。因此这一层应包含唐代早期至中期。夹在中间的第二层(试掘报告中定为五代文化层)则应为晚唐至五代。由于这种分期出现早,又源于窑址,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人们判定定窑瓷器年代的主要依据。
  第二种分期利用大量具有确切纪年的墓葬进行排比,并与窑址出土的标本相互印证,因此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这种分期主要侧重于宋代,将北宋细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从太祖建隆元年至真宗乾兴元年,中期从仁宗天圣元年至神宗元丰八年,后期从哲宗元佑元年至钦宗靖康二年。宋代以前没有正式列人定窑分期,仅有简要介绍。这种分期是各类定窑分期中划分最细的一种,但目前看来,当时用于编年进行排比的资料除北宋早期比较充分外,中、晚朝的资料均相对较少。因此中、后期两段的立论依据显得不够充分。此外,北宋、辽代墓葬出土的定瓷与金代墓葬出土同类作品有很多极为相似,其艺术风格可以说完全一致。因此这种分期虽然很细,但其完善性仍值得商榷。
  第三种分期是从研究定窑的烧造工艺、制瓷原料等方面人手,结合墓葬出土资料和窑址标本。将定窑分为三期。这种分期的特点是充分考虑到陶瓷产品并不完全随时代的更替而变化,这一点与目前定窑晚唐与五代、北宋晚朝与金代的产品难以准确区分的情况是一致的。因此这种分期在实际鉴定工作中非常实用。
  第四种分期与第三种大致相同,但在时段的划分上更趋合理,每一期瓷器的工艺特征和艺术风格都非常接近,应当说是目前较为科学的一种分期。
  以上四种分期发表的时间依次是1965年、1983年、1983年、1987年。不难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出土资料日渐丰富,对定窑的分期也日趋完善。
  瓷器艺术风格的变化是复杂的,受到政治、文化、宗教、工艺以及人们审美意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不完全随着时代的更替而变化,一种成熟产品的生产周期往往是跨时代的。因此,科学的分期不应机械地按照历史分期来划分,而应当按其艺术规律来划分。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照最新的出土资料,定窑目前大致可以分为四期,即唐代早期至中期、晚唐至五代、北宋早朝至中期、北宋晚期至金代。
  第一期(唐代早期至中期) 定窑由创始逐步走向成熟的初级阶段。从窑址出土的瓷片标本看,叠压在最底层的是一些粗胎黄釉瓷和褐釉瓷,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一种外黄釉内白釉浅腹平底碗,此外还有少量直口深腹碗。这两种碗的造型都具有唐代早期的典型风格,显然是定窑初创时期的产品。而窑址出土的黄釉席纹执壶、三足炉以及一些加施化妆土的白釉瓷,胎色虽仍较深,但胎质坚硬细腻,釉面明亮光润。与早期相比在工艺技术和整体质量上都有明显提高。因此,应当是唐代中期的产品。定窑唐代中期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由黄釉瓷向白釉瓷的过渡,此时白釉瓷绝大部分仍需使用化妆土,但胎质和釉色差异较大,其中部分高档产品己经接近或达到了精白瓷的水平。由此可见,唐代中期定窑正处在由粗向精逐渐过渡的阶段。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       定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