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解读“岳州窑”






[日期:2011-03-11] 来源:网络  作者: [字体: ]

    岳州窑在今湖南湘阴县境内,因历代隶属岳州而得名。沿湘江流域两岸纵向建窑烧制,窑址多达十几处。县城南面逆水有八甲窑、杨山湖窑、青竹寺窑、铁角嘴窑、窑头山窑、白梅窑、长沙窑,北面顺水有乌龙嘴窑、三峰窑、云田窑、鹿角窑等。主要由立式圆形窑和斜坡式龙形窑组成,时间跨越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至宋,沿袭千余年。雏形期汉前,成器两汉,行销两晋,盛于隋唐,衰于宋。制器有建筑装饰器、生活用器、文房用器及观赏器等;品种有碗、壶、盘、碟、钵,多系罐、杯、灯、虎子、莲花尊、梅瓶、鸡首壶等;釉色有米黄、豆青、虾青、白釉、褐色釉、酱釉、浅绿、青釉等;装饰工艺有莲纹和几何刻花、印花、画花、釉下点彩及雕塑等。由于水路顺湘江入洞庭通河达海,十分便捷,加之岳州窑制器造型丰富、品种齐全,在全国各地及东南亚、日本等地区均有出土发现。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国际友人对岳州窑进行了研究、探讨,发掘和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实物,从而对岳州窑作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肯定。

最早的青瓷

    民间流传民谣:湘阴有个万窑窝,要进城门过窑坡。据县志记载,宋前湘阴有个瓦碎潭,故此足以证明湘阴历代有烧窑的历史。从多处窑址堆集层及汉晋墓发掘中发现许多汉、晋、隋、唐青瓷器及青瓷片,证明先人有烧制青瓷的工艺技术且规模庞大。专家在青竹寺窑址考古发掘中,发现纪年款布纹青瓷片(铭文汉安二年公元143年),此瓷片与原地窑址的青瓷器物一致,另其县城附近出土几处墓葬出土了青瓷四系罐、油灯、碗、碟等,都是岳州窑制器。同时一起出土了大泉五十”“直百五朱”“太平百泉”“货泉钱币,也可佐证该出土器系汉三国两晋器物。

    岳州窑胎质细腻、灰白,器形厚重,敲击有金属般声音,瓷化极高,青瓷开片,造型古朴美观、光洁;釉下荧光闪烁,玻璃质感强。唐代茶圣陆羽赞之岳州瓷青、青则益茶,唐诗人刘言史有诗云湘瓷泛青花,故此专家认定岳州窑为最早青瓷当之无愧。

最早使用匣钵腹烧

    1997年,专家从湘阴马王堪基建工地龙形窑址发掘发现并予以界定该窑系属两晋、南北朝、隋代窑址。该窑维系时间长文化层面清晰可辨,窑局部长8米,宽2米,斜坡式龙形窑,坐北朝南,窑壁用方砖砌成,窑内布满几种不同的匣钵排列整齐,堆放有序。当时匣钵是根据制品器大小高低而定的,使用匣钵腹烧法,是窑工们历年经验总结的结果。匣钵是含沙量大的粗陶泥制成,圆筒状,下方有底,壁厚2厘米左右,先入匣钵窑烧制成,再装制品坯料于腹中入窑烧。清代唐英《陶冶图说》载匣钵成形后俟匣坯微干略加施削,入窑空烧一次方堪应用。 用匣钵烧制器物,受热均匀,可防止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粘结,同时叠层堆放量大、成品率高、精美、釉色肥润,只要匣钵完好可重复使用,为窑工们节约了成本,增加收入。相传民谚有窑货对本利,床上盖絮被,可见当时岳州瓷器畅销的繁荣景象,众多陶瓷界专家认定岳州窑匣钵腹烧法首创于晋代,为青瓷发展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最早的官窑

    马王堪窑址考古发掘发现,有一件内刻字款的匣钵,同时在两晋、南北朝堆集层面发现太官二字青瓷片(太官在两汉掌管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据此,可以认定该窑烧制的器物供朝廷使用。在封建社会能得到皇室的认可,可见岳州窑瓷器有多高贵典雅。由此定论岳州窑实属官窑,也就验证了历代流传的湘阴有四十八皇窑的说法。

最早的釉下彩

    从汉、晋墓葬及窑址中发现釉下点彩碗、水盂、四系罐、盘口壶等岳州窑器,器物呈豆青、浅黄,釉下点彩呈褐色,有的器物口沿均布点彩,有的器物周身几何对称点彩,有的器物按天象点彩等,改变了前朝单色釉制器,为后世釉下彩绘奠定了基础,如唐、五代的长沙窑、白梅窑及云田窑等。釉下彩绘源宗此处,在两晋点彩遗风上又有创新,釉下彩绘重笔大写意花卉、诗词等,画工洒脱飘逸,诗词通俗,书画自然,层次分明,立体感强。彩绘与釉面色彩对比强烈,也称两彩,体现了工匠们的大家风范。许多专家学者认定岳州窑青瓷釉下点彩最早,始于两晋。   

    以上之,记载了岳州窑持续千余年的风光,反映了窑工们的智慧。宋代后期由于泥土资源枯竭,导致成品较粗,精品少,同时全国各地各大知名窑系相继问世,对岳州窑冲击巨大。南宋年间,湘阴农民起义军杨幺,在今岳阳西南30公里处的鹿角窑作为制陶场,专作军队生活器及外销陶瓷,充实军饷。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朝廷视杨幺为反贼,派岳飞屯兵湘阴,镇压杨幺,占山驻寨,逢码头靠船,要路设关,货船出入受阻,众窑均受牵连,干扰了窑工正常工作和出行,岳州窑遂在历史上留下它光辉的一页后戛然而止。    (木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