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青花瓷传奇——百年老字号景德镇“罗炳升瓷号”






[日期:2011-07-24] 来源:景德镇在线  作者:谢桂凤 [字体: ]
  景德镇在线讯:90年代初,一艘中国近代沉船被打捞起,为了解开这段被尘封的历史,一位研究古沉船物品的学者根据出水的一批中国瓷器底款上的“罗炳升制”的字样,来到了瓷都景德镇,经过多方辗转打听,终于确定这款瓷器为清末“罗炳升瓷号”的作品,当这位学者禀着求本索源的态度追寻到景德镇许家弄9-15号后欣喜不己,虽然随着历史的变迁,这里依然还还残存着“罗炳升瓷号”的残影。
  但这位学者归国时是带着那么一点遗憾而去的,他认为,“罗炳升瓷号”己随着眼前的残壁断垣一般湮没在岁月的浪潮里。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罗炳升瓷号并没有随岁月的脚步离去,罗家第四代传人罗文波又创办了青花恋陶瓷有限公司,在传承祖辈百年老字号的基础上并发扬光大。
  据了解,“罗炳升瓷号”的创始人叫罗来炳,清朝同治十二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于都昌三汊港龙船第罗家一户普通农户家庭。罗来炳前几代都是以渔耕为生。龙船第罗家是个族居的村庄,有三百多户人家。解放以前,在景德镇从事陶瓷产业的,都昌人占了一大半,在景德镇流传着“无都不成瓷”的说法。龙船第罗家也有许多人在景德镇从事陶瓷产销。罗文波的父亲罗山东回忆说,就他所了解的,解放前他们村子里在景德镇开有名号的陶瓷作坊有5人,其中就包括其祖父创办的“罗炳升瓷号”。
  罗来炳十来岁时来到景德镇当学徒。开始是学烧炉,后来又学做坯,出师后,就留在了作坊里打工。18岁时,家里给他找了一个媳妇,于是,这年他离开了景德镇,回到都昌乡下。因为他已经习惯了在景德镇打工的生活,再者,他不想荒废了自己的手艺。娶妻生子之后,他把孩子(罗文波的祖父罗贤宽)留在了乡下,带着妻子再到镇上继续打工。
  这次来到景德镇,罗来炳想好好利用自己的技术,在景德镇干出一份自己的事业。罗来炳和妻子离开家的时候,带了三斗麦米。到了镇上,他们两人都进了陶瓷作坊。
  凭着手艺努力奋斗,几年后,他攒到一定的钱,便在椿树弄租了间小坯房,迈出了艰苦奋斗创业的第一步。由于技术过硬,又在其他作坊里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加上聪明与才干,他的生意很快就有了起色。他不断地用挣来的钱扩大再生产,随后,在许家弄买作坊。 
  那时他就想到了打出自己的品牌,并给自己的瓷号取了个响亮的名字叫“罗炳升瓷号”,主要生产经营日用陶瓷,以二白釉和常白釉为主,也做青花。从打工到自己创业当老板,罗来炳完成的不仅是角色的转变,其制瓷技艺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当时生产的日用瓷走的是中高线路,而这些产品的造型设计、颜料配置和画面设计,都是罗来炳一手完成,因此,其产品也独具自家特色,因而受到国内外客商的青睐。他的产品主要从宁波港和天津港出口到国外。如今,在江浙一带,当年“罗炳升瓷号”生产的瓷器依旧被收藏界所看好。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所生产的日用瓷,不仅实用,也具有艺术观赏性。这大概就是罗来炳的曾孙罗文波所说的日用陶瓷艺术化。当然,那时罗来炳可能没有这个时髦概念,只是让自己的产品更美观一点,更好卖一点。
  “罗炳升瓷号”的发展壮大时期是第二代传人罗贤丰,大概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罗来炳的次子罗贤丰用自己的胆略和制瓷技艺,把瓷号推向了高峰。罗来炳生有两个儿子,老大罗贤宽在都昌乡下,经营打理乡下的田产。次子罗贤丰则跟随父亲学习制瓷。罗贤丰生于1901年,跟父亲学了一手配制颜料的本领。“罗炳升瓷号”生产的瓷器,不管是面料还是装饰画的颜色,都由他本人亲自调配。与罗来炳相比,罗贤丰就显得比较胆大。
  罗贤丰接管“罗炳升瓷号”,正是抗日战争爆发时期。据史料记载,从1939年3月15日至1942年7月13日,日军飞机先后对景德镇进行了21次轰炸,其中对城区进行了12次轰炸,上从薛家坞,下到太白园,东到樊家井西侧,南到昌江河,都曾是日军战乱时期,景德镇许多瓷老板纷纷缩减产业,到乡下避难。而罗贤丰却逆势而上,他不仅没有躲到乡下去,反而将产业不断扩大。这不能不说罗贤丰具有过人的胆量。
  日军的轰炸,致使许多陶瓷作坊毁于一旦,而他们对交通要道的封锁,对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和销售更是雪上加霜,“罗炳升瓷号”的主要销售地带是江浙和天津,而这些地方当时都是日占区,这无疑致“罗炳生”瓷号于死地。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罗贤丰没有关停作坊,而是调整产品类型,改变销售渠道,越过封锁线,把瓷器卖到外地。罗贤丰的冒险生产,不仅保住了工人们赖以生存的工作,而且为满足战时人们的日用所需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罗炳升瓷号”迅速崛起,规模越做越大,到1946年,坯房面积超过了1000平方米,作坊里有100多号工人,罗贤丰的财富也达到了相当规模。就在这年,他花巨资在许家弄盖起了颇为壮观的豪宅,这就是许家弄11号。罗文波的父亲罗山东就是这个时候从都昌乡下来到“罗炳升瓷号”当学徒的。罗山东说:“那时,家里的生意特别好,常有外地客商来家里订货。来了客人,叔叔常叫我去弄口的杂货店里买烟,有时一天要跑三四趟。”
  解放初期,景德镇私有陶瓷产业进行了公私合营,这时的罗贤丰组织生产的“工农联盟”碗,当时在景德镇可称是独树一帜,对解放后的日用瓷生产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罗贤丰的两个儿子,都是解放后出生的,这时的“炳升瓷号”已经公私合营,他们当中,大儿子罗泰山后来在瓷用化工厂上班,其他人都没有直接从事陶瓷产业了。罗山东是14岁那年,从都昌乡下来到叔叔罗贤丰的身边学制瓷的,后来,他进了红光瓷厂。他不但继承了“罗炳升瓷号”的制瓷技艺,并开创独有特色的“罗氏青花”。 自1967年至今,在厂里一直从事专业工作。他设计“青花玲珑风葵图案5头酒具”获1982年全国陶瓷美术设计评比二等奖,“青花玲珑牡丹图案45头西餐具”获1980年全国陶瓷美术设计评比二等奖,作品“孔雀双耳瓶”被景德镇陶瓷馆收藏,作品“8头青花玲珑飞鹤酒具”已获国家专利,投入大批量生产后,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的罗文波,是罗山东的第四子,在他出生时,“罗炳升瓷号”已经消失几十年了,他只是在老人们的闲聊中,感受先辈们的荣光。受父辈们的影响,他从小对陶瓷充满着浓厚的兴趣。而立之年,罗文波通过自己的打拼,创办了青花恋陶瓷有限公司,厂房就在艺术瓷厂的几个车间。他之所以把自己的公司定名为青花恋,说得很简单,就是他对陶瓷的热爱。罗文波把景德镇传统的青花技艺与现代陶瓷工艺相结合,用高档瓷土代替了原来的劣质瓷土,品种也不仅仅局限在吃饭的碗上,把它扩展到餐饮生活的多个领域。
  据青花恋陶瓷有限公司创办人罗文波介绍:我们公司在自身的发展过程当中,非常注重我们景德镇传统技艺的传承,特别是在传统的器皿比如说老茶花方面我们就找了很多老艺人过来,包括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请他们过来做好传、邦和接代,在我们公司带了一些徒弟,此外又对产品、原材料等方面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探索,也形成我们有特色的画面、器型。我们公司通过各种方法、渠道找到当年的那些老师傅 ,把他们召集起来,在恢复传统制瓷这一块花了不少心思,通过他们的师父带徒弟的办法,把这些老的濒临失传的那些手艺不断地延续下去。特别是象老茶花它是解放前在我们景德镇,它是遍地都是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这近几十年来,大家却忽略了这一块,让老茶花这个扎根在老百姓心中的品牌就这样在我们景德镇逐步地消失了。我们通过各种途径把当年的一些老师傅重新召集到一起,并在原料和材质方面加以更新,使原来的老茶花的花面、胎质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出来的东西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受。现在的手绘青花系列产品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日用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生活化。融艺术于生活,不断推出优质的青花日用瓷,既是市场的需要,是罗氏世家一直追寻的目标,更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