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古琴之道:回响于人文世界之中






[日期:2011-12-01] 来源:《艺术品鉴》杂志   作者:佚名 [字体: ]

 


唐 “大圣遗音”伏羲式琴 成交价:RMB 115,000,000。

  泱泱中华,文化积淀深厚。从古到今,从北到南,不知盛开过多少奇葩。但能够作为中国几千年人文精神品质代表的,能够以“道”谓之的,不过寥寥五种——书道、茶道、琴道、花道、香道。当中的琴道,听来有些陌生。其实,那“琴”就是近年来屡屡在拍卖场上创出天价的古琴,也是名列四大文人雅好“琴、棋、书、画”之首的古琴。

  你可能没有抚摸过古琴的琴身,也可能没有拨弄过古琴的丝弦,甚至可能没有聆听过一首完整的琴曲。但你一定记得《诗经》第一篇《关雎》里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还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凤求凰”的千古爱恋,嵇康临刑索琴、《广陵散》成为“千古绝唱”,你也可能曾为电视剧《笑傲江湖》里曲洋、刘正风的琴箫合奏唏嘘……古琴,哪怕是在“今人不多弹”的现在,仍然以这样飘逸空灵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文化世界。

  古琴之功用,古人以为可修身养性,可经世济用,还可抒情咏怀。时至今日,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浸润了3000年之久的古琴,已然成了集众多文化符号为一体的乐中“重器”。其起源、形制、律制、琴谱、演奏,无一不蕴含着浓厚的文化韵味。与其说她是乐器,不如说她是一窥中国文化的绝好宝藏……

  琴器琴韵

  有人说,如把古琴视作一件装置艺术品,每个部位自有其渊源,其丰富的观念性更令今天的观念艺术家们汗颜。

  说到琴的渊源,人们最爱的故事莫过于伏羲伐桐创瑶琴了。伏羲来到西山桐林,看见凤凰来仪,百鸟朝凤。古人认为凤鸟能通天应地,协五音,据传世文献和考古发现,古琴的形制至少在汉魏之际已大致定型。后世虽有改造,只是在造型的艺术风格和音色的喜好追求上有所不同。后世常见的基本样式有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神农式、蕉叶式、子期式等18种,其中以仲尼式最为常见。

  制作一张古琴,需经历选材、制形、粘合、上漆灰、附件制作等重重工序。琴材的选择尤为考究,以凤凰栖居的梧桐为材虽是传说,但可窥见古人心中琴材喜好。他们或从明清老屋里寻杉木,或从出土墓冢里找棺木。有的斫琴师尝试发现新的良材,如唐代蜀中制琴家雷威即以峨眉山的松木制成了“松雪琴”,近人魏庚虎则尝试以红木为琴材。还有的在用材技法上创新,如效仿僧人百衲衣的做法粘镶小块木头而成琴体,用桐木作面板、底板制成“纯阳琴”……古人还将紫檀木、花梨木、玉、金、螺钿、象牙、犀角、牛角、牛骨等用于古琴附件的制作,给古琴增色不少。由于长期演奏带来的振动以及木质、漆底的不同,琴漆形成多种断纹,有的形如梅花,有的状若牛毛,还有的如蛇腹、如冰裂、如龟背……

  这样一张意义深邃的古琴,这样一张制作精良的古琴,就算尚未弹奏,也已是浑身韵味了。

  大音希声

  古琴常被人比作中国传统乐器之王。钢琴,亦被西人认为是西方乐器之王。于是,有人忍不住将二王相比。首先,钢琴有7组8度的音,古琴只有4组,音域窄了不少。再则,钢琴琴键与五线谱上的十二平均律一一对应,工整严格。而古琴,音高、节奏“自由散漫”,琴谱如天书,

  声音,其特点是深沉浑厚,有“厚德载物”般的坚实。按音又名实音,是在右手弹弦时左手同时按弦发出的声音。其音细腻婉转,如泣如诉。古琴的按音多达147个,这是其他乐器望尘莫及的。

  音色、音域如此,音量亦是如此。古琴以丝为弦,音量较小,三步以外就听不大清晰了。琴箱内突出隆起的纳音也起到了限制音量的作用。它将音槽封住部分,使得琴弦发音时,部分琴音被挡回去,在音箱中回旋共振,余音袅袅,韵味深长。如果抚琴之人、斫琴之人觉得古琴的音量过小,大可改进弦材,取消纳音,甚至还可增大音箱。音量不是不能增大,而是不愿。这样的音量,刚好符合古人“愉己不悦人”的审美旨趣。抚琴讲究的是人心与琴音、人心与人心、人心与天地自然的交流,是文人雅士独立不媚的人格体现。

  “愉己”不仅体现在古琴的音量,还体现在琴曲的节奏上。琴谱看似没有固定的节奏,却给了抚琴者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抚琴者可以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根据自己的心情境况,对琴曲进行“二次创作”。可以说,古琴给予了弹奏者最大的尊重,琴坛也因此留下了别具风采的流派风格。

  无典不成曲

  源远流长的古琴艺术,流传后世的不仅仅有珍惜罕见的唐琴、宋琴,还有3000多首琴曲。可以说,经过历代琴坛高手的修改、润色,这些琴曲早已成为了经典。即便是不会操琴之人,提起这些曲目,就能想到其“背后的故事”——琴曲作者所要寄予的情感、描写的美景、表达的思想。琴曲已然凝练成了一个个充满深意的文化符号……

  《碣石调·幽兰》  此曲乃至今仅存的一首用原始文字谱记录下来的琴曲,相传为孔子所作。孔子周游列国,不为重用,归途中偶见深谷中绽放的幽兰,感慨万千:幽兰本为香花之王,却与杂草丛生。这正像贤德之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弹琴作此曲。

  《高山》、《流水》《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俞伯牙鼓琴,志在泰山,他的知音钟子期马上领会到“巍巍乎若泰山”;声在流水时,子期又曰“洋洋乎若流水”。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再不鼓琴。这是一个关于“知音”、“知己”的故事,同时也反映出先秦时期古琴已具备高超的音乐表现力。唐以后,发展为两个独立的琴曲。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发展较大,1977年还作为中华音乐代表,收入“航行者”号太空船所携的喷金铜唱片中,到太空继续寻找“知音”。

  《梅花三弄》  又名《梅花引》、《梅花曲》,本为笛曲,唐代颜师古改编为琴曲。以梅花的高雅芳香、不畏严寒来抒发自己坚贞的秉性和高洁的品格。乐曲得名自前半段,相同的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3次重复,是为“三弄”。这些段落,音色清亮,节奏活泼,描绘了朵朵梅花迎风而开、自得其乐、清雅高洁。泛音段落与实音段落交替穿插,造成实虚相间、阴阳转换的效果,被誉为中国古典哲学辩证思想的体现,被称为“循环体”结构。

  《平沙落雁》  又名《雁落平沙》、《平沙》,初见于明末《古音正宗》,近300年来广为流传。秋高气爽,云闲风轻,雁群在天空飞鸣,悠然歇落沙滩。此曲借鸿鹄之远志抒写逸隐之士的内心境况,既有淡雅恬静的与世无争,又有翱翔天际的鸿鹄之志。乐曲表现出了雁群“欲落”、“将落”、“既落”等3幅充满动感的画面,用音乐展现出了悠远的意境、飘逸的心绪。

  《阳关三叠》  又名《阳关曲》,唐代主要歌乐曲,歌词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发展而成。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地理隔绝,离愁别恨成为了古人各种艺术作品表达的一大主题。《阳关三叠》之“叠”,指的是同一音乐轮廓稍加变化后的反复叠奏。乐曲的“三叠”,每一次反复都有即兴式的发挥和变化。用叠奏这样的技法,将离愁别恨层层渲染,音乐表现力堪称极致。

  余音未了

  随着中国传统“士”阶层的消亡,古琴艺术亦是日渐衰落。据了解,上世纪50年代全国会弹古琴的人还不到100个。古琴,几成绝响。

  然而,几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改变了它的命运:2003年,“古琴艺术”被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全世界都听到了古琴的声音。再加上近年来拍卖市场对古琴的青睐,“古琴”在强烈的聚光灯下映入了现代人的视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古琴,学习古琴,争议也随之而起。有琴家认为,古琴音乐应保持书斋雅集的传统形式,崇尚淡雅恬静美,不宜于舞台演奏。也有琴家认为,前人留下的3000余首古琴曲谱及理论篇章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文化就应该发扬光大。是要“小范围的书斋雅集”,还是“大范围的发扬光大”?

  其实,诸多关注,本已有意义。不必担心,时间会给出答案。也许又是多年的沉寂,也许又是再次在拍卖场上的惊艳亮相。古琴以一颗沉静之心,笑看了3000年的潮起潮落,这一刻,她定亦是以这样一颗沉静之心,等待那“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的知音……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