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记者亲历荒唐的古玩估价:3000元买张证书






[日期:2011-12-22]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蒋铮 [字体: ]

 


乾隆玉玺“八彻耄念之宝”以4045万港元拍卖,文物鉴定专家李路平认为是仿品 

 


一位观众端详拍卖会预展的展品

  藏品鉴定,本应是辨别真伪、判断价值的严肃课题,然而,当鉴定证书与市场挂钩后,任何真相都能被价格左右、被欲望扭曲。羊城晚报记者与收藏专家亲历了一次荒唐的“古玩估价”

   2011年下半年,“金缕玉衣”成了闻名全国的笑话。

  五位顶级鉴定专家,为骗子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亿元的“评估价”,造假者谢根荣凭借假古董真证书,成功从银行骗贷6亿多元。

  “为这件‘金缕玉衣’写鉴定证书,不是能力所限,而是道德问题!收藏鉴定界收钱就签字的事太多了,当然,专家们可能也没估计到自己的签字会用以诈骗。现在,其中四个专家都把责任推到已经过世的史树青头上,是不厚道的。”近日一个私下场合,一位北京的收藏界老行家向羊城晚报记者这样表示。

  收钱就盖章签字,在收藏鉴定界已成了 “明规则”。藏家林士民告诉记者:“现在真正的藏家,不会去找专家开鉴定证书,一是专家常常看不准;二是按照1%的估价收取鉴证费,几千元换张纸太不值得。只有想把东西拿去送礼、‘上拍’、谋利益的‘商家’,才会去找专家。”

  假如这起“金缕玉衣”骗贷案的中间人牛福忠不在法庭上承认造假,这件“金缕玉衣”谁能证明是假货?

  在藏品鉴定方面,中国目前尚没有完整的法律体系和鉴定标准,这也刺激了整个收藏界的无德、无良、无序。

  壹

  三亿元的“杯剧”

  “有人拿着6张瓷板画来请教我,问是不是郎世宁的真迹。”上周,一位高仿大师告诉羊城晚报记者,一位浙江富商找上门,想请他鉴定几年前花3亿元买下的藏品。3亿元买了6张不能确定来路的画,这位生意人疯了?!

  没疯。大师徐徐道来。浙江富商可不是傻子,卖画人来头不小,连富商也不敢指名道姓。当年卖主主动提出要“转卖”12幅郎世宁的瓷板画,要价6亿元。富商有求于对方,但出手就是6亿元,就算是福布斯富豪榜上的人恐怕也没这个豪气。最终,富商用3亿元买下其中6幅。

  如果是真迹,郎世宁的一幅画卖5000万元还真不算离谱。这位历任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宫廷画师的意大利人,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2000年,郎世宁的《萍野秋鸣》在香港佳士得拍卖行以1764.5万港元拍出;今年河北夏拍中,郎世宁的《乾隆大阅图》底价高达9000万元。

  “问题是,谁见过郎世宁的瓷板画?”大师直摇头,看到这些画,他不敢直说是赝品,“太打击人了。我只能说‘没听过郎世宁会烧瓷板,不过,由他设计、别人烧制也未必。’”行内人都知道,如果找不到考据,这几幅瓷板画并无收藏价值可言。

  北京古玩城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在古玩城里,有几家店是懂行的收藏者从来不逛的。“全部是假货,还贼贵!”张老伯有30年的“藏龄”,曾经“捡漏”(低价买真货)不少,他指着一家门脸不小的店面告诉记者:“这家店是某个外地官员请人注册并专职打理的,店里摆的都是别人送给他的赝品或现代艺术品,真东西(文物)他让别人带到国外上拍。顾客嘛,就两种人,一种是‘棒槌’(北方话,傻子),一种是有求于这位官员的人,被介绍过来‘放血’。你说索贿行贿,人家说是正常买卖!”

  通过收藏品买卖曲线索贿,已经成为一些贪官的惯用伎俩。这种手法不仅更隐蔽,也很难定罪。

  文强案便是一个典型。纪检和司法机关从他家里查缴的赃物中,文物和艺术品堆积如山。但办案人员核实,仅有3件是古董和奢侈品,其中有一幅张大千的画作,经鉴定价值为364万余元。对这幅画,文强曾大呼冤枉,其妻也在法庭上说,别人送画时附有深圳一家鉴定公司的鉴定书,称这幅画是真迹,价值30余万元。最后,真假难辨、价值难估,如何入罪反而成了难题。

  “这就是贪官为什么喜欢收藏品的原因!”张老伯说,贪官当权时,说它是真,赝品也真,反正总有人想买;贪官出事后,说它是假,真的也假,定罪很难。藏品贿赂实属另辟蹊径。

  贪官或许无所谓古玩的真假,真正的收藏者可就有切肤之痛了。

  在古玩市场,说故事已经成为卖家的“基本素质”,给你讲一个玄而又玄的故事,配上漫天要价,买家挑尽各般毛病,拦腰一斩,成交下来,各有所得,也不失为一种乐趣,但不少买家却因为这种“乐趣”而血本无归。

  12月初,广州文津古玩城,记者对一家店铺的外销瓷表露出“浓厚”的兴趣,老板凑上前来:“年轻人,眼光不错哦!这个是康熙青花瓷盘,外销瓷,胎质薄挺,画工精美!”见记者动容,老板又故意把声音放低下来,附耳轻言:“你知道这只瓷盘哪里来的?千山万水弄回来的!我弟弟在英国利物浦已经定居20多年了,有一天他去一个朋友的庄园玩,帮人家到阁楼里拿烧烤架,突然看到一只纸盒半开着,里面是几件中国瓷器,他跟我学过几年古董,估计很可能是好东西,就问朋友‘为什么扔在阁楼上’,那个朋友说是‘差点都忘了还有这堆垃圾’。我弟弟马上说‘不如我给你换套新餐具,你把这些给我?’人家说‘你就当清垃圾帮我清走好了’!今年感恩节,弟弟带回来给我一看,康熙的青花!同年代的官窑要几百上千万元!这件外销瓷这么漂亮,拿去‘上拍’,卖个百万元是没问题的。”

  离开店里,记者将偷拍的这套“康熙青花瓷盘”照片发给一位外销瓷行家,对方马上回电话来:“这是我卖到意大利的高仿外销瓷,前年的货,售价是70美元。”

  曾任一级文物确认专家组成员的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副秘书长张浦生曾有一句名言:我们是在鉴定瓷器,论东西说话,不是在听故事。但遗憾的是,很多藏家就是爱听故事,加上从各种鉴定书籍上学来的皮毛学问,便以为拥有一双“捡漏”的眼。南昌大学博物馆馆长、外销瓷收藏家余春明教授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我认识一位小学老师,买古董买疯了,倾家荡产,老婆也跟他离婚了,还请我去看,我都不敢跟他说‘全是假的’,怕他会崩溃。”

  遗憾的是,很多藏家就是爱听故事,加上从各种鉴定书籍上学来的皮毛学问,便以为拥有一双“捡漏”的眼。

  贰

  看走眼的“掌眼”

  吴树告诉记者,他曾接触过的几个富豪藏家,每人都买了几千万到几亿元不等的藏品,埋单前都经过国内知名专家“掌眼” (请人鉴定真伪),认定是真品。可是,后来经别的专家鉴定又全是假的,拍卖公司也说是假,结果全砸在了手上。

  在收藏界,辨别真伪已经成为“死结”。无论是偏主观的“眼学”,还是偏客观的科学鉴定,都存在很多问题。

  先说眼学。所谓眼学,是指鉴宝专家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根据艺术品的外形来分辨真假。以陶瓷而论,有“六看”:看造型;看胎釉;看工艺;看纹饰;看彩料;看款识。很多人认为“眼学”的主观性、随意性太强,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景德镇,不少高仿大师对“眼学”鉴定一笑了之。

  专家为什么会看走眼?行内人介绍,一是专家水平有限,二是仿制水平太高。国内有不少专家几乎是“万金油”,古瓷也懂,古画也行,顺便看看青铜器,鉴定证书一开就是几千元进账。结果却老是看不准、看不透。吴树告诉记者,他认识一位台湾女士,叫徐小虎,是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研究所博士,一生只研究一个人的画———吴镇(元代画家,“元四家”之一),吴镇几十年间换了什么笔、什么纸、什么墨、画风为什么改变,全部了如指掌。“什么叫专家?这才是专家。‘专’是术业有专攻;有一首歌曲叫‘像雨像雾又像风’,现在很多专家是‘鉴玉鉴瓷又鉴画’,十项全能,能不出错?”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