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钧釉中的蚯蚓走泥纹






[日期:2011-12-27] 来源:苗长强  作者:苗长强 [字体: ]

 

 

  浑然天成,窑变无双,神奇妙绝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瓷器,对于陶瓷界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特别是看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及北京故宫收藏的钧官窑瓷器时,我为宋代窑工的精湛的工艺,高超的窑变技艺而欣慰,为我们能够成为这些窑工的继承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却为我们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不能达到宋钧窑的制作水平而惭愧。钧瓷古朴典雅的风格、端庄大方的造型、自然天成的窑变色彩及蚯蚓走泥纹深深地吸引了我,出于好奇,我在研究制作钧瓷的过程中领悟出一些道理。以下是我对钧瓷的蚯蚓走泥纹的简单认识。

一、钧釉的蚯蚓走泥纹
  蚯蚓走泥纹是钧瓷釉面上形成的像蚯蚓从泥地上爬过的痕迹,颜色与钧釉窑变色彩不一样,深浅有别的曲折纹路,使人们在欣赏钧瓷自然窑变的同时能够领略到动静相生的泥土气息。
  据笔者所知:现在人们一般对蚯蚓走泥纹的解释有两种
  第一:因钧釉釉层特厚,烧窑过程中在低温时釉层便发生裂纹,经高温时粘度较低部分釉汁流入空隙填补裂纹所致。
  第二:1、蚯蚓走泥纹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是乳光釉而不是透明釉或其他颜色釉。
        2、经过两次以上施釉。
        3、初次施釉必须经过低温烘烤(温度恰好能使釉层产生龟裂),再施釉后高温烧成。即钧官瓷的两次施釉,三次烧成之说。
  而这些年来我们的实践得出的结论与上述观点有明显的不同:
        1、蚯蚓走泥纹是在釉烧前就有了雏形而并非是烧成中生成的釉面裂纹。
        2、与釉料的组成有一定关系,以透明釉组成的釉料也能制成蚯蚓走泥纹制品
        3、不需要低温烘烤的三次烧成之说。

下面就我们这些年来的实践经验从工艺角度上谈一下蚯蚓走泥纹的成因,就教于诸方家,不妥之处,请与斧正。
  为了弄清楚钧釉中的的蚯蚓走泥纹的成因,本人考查了宋元时期的大部分窑厂。如神后的刘庄(被定为2003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王家村窑、苌庄乡的缸瓷窑、鸠山的官寺窑、磨街的尚沟黄豆村、方岗乡的东炉窑、文殊的砖桥、郏县的黄道、宝丰的清凉寺、鹤壁的鹤壁集钧窑遗址等窑厂,这些瓷窑大多属于一次烧成并有叠烧现象,叠烧原因是为了提高单位体积窑炉的产量及数量,一般以日用品、碗、盘居多。其中刘庄窑和王家村窑的钧釉制品是经过先素烧后釉烧的两次烧成的工艺过程。刘庄窑场的钧釉制品工艺之完善,可以和禹州钧台之钧官窑媲美(刘庄窑的“官窑性”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以上所有窑厂钧釉中的蚯蚓走泥纹都比较少见。笔者从收集到的标本中找到了少量有蚯蚓走泥纹的碗盘及连座瓶的残片,其纹路和“官钧”的蚯蚓走泥纹一样美观,禹州市制药厂原厂址在钧台附近,2004年夏某建筑工程队挖地基时也曾出土大量钧窑残器及窑炉(现已毁坏),其制品与八卦洞“官钧”制品基本一致,其钧釉中的蚯蚓走泥纹较多见。(制药厂钧窑和八卦洞钧窑两者的“官钧”性质将有待以后的考古论证)为什么民窑中不管是施釉厚、薄或一次、二次烧成蚯蚓走泥纹十分罕见而只有“官钧”钧釉中的蚯蚓走泥纹最为多见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认为:首先是原料的组成及配比,要求釉料组成最好是乳浊釉而不是透明釉,以乳光的二液分相钧釉制出的蚯蚓走泥纹的艺术效果较好,但是透明釉在特定的工艺条件下照样能烧出蚯蚓走泥纹来。其余重要的原因是以下诸因素。
    其一:釉料细度对蚯蚓走泥纹的影响
  “官钧”制品完全是为了皇室及宦官贵族之需要而制作的,一流的制瓷工匠,上等的制瓷原料是必备条件。据传“官钧”原料中有许多名贵的天然物质。撇开原料的贵重、等级于一边,其原料之研磨加工、成型、烧成等工艺是不惜一切代价的,特别是釉料的加工肯定比一般民窑繁杂得多,而一般的民窑只是为了制品的实用性和提高单位窑炉容积的产量而不得不在许多窑场的竞争中降低成本,减少加工环节的开支,特别是坯、釉料的细度、制坯、修坯等工艺要比“官钧”缩减的多。原料复杂的加工、上釉、烧成(包括素烧)等工艺才是真正影响钧釉蚯蚓走泥纹的成因。一般来说釉料越细,蚯蚓走泥纹的分布越密,反之,则较疏,但是生产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是釉料不能过于细,如果这样即使能够形成良好的蚯蚓走泥纹,也会造成滚釉的缺陷,一般来说釉料的细度应控制在250目筛余1%以下为宜。当然,制釉时若用流经钧州之颖河水作釉浆用水和用曾出现过瑞兽驺虞的神后肖河水作釉料的水分则效果最佳。一般“官钧”施釉是经过先浸釉后刷,涂及抹的过程,施釉后,釉汁中水分被坯体吸收,开始收缩,出现裂纹,可以肯定的说,半成品釉面上出现的自然裂开的纹路是蚯蚓走泥纹的直接成因。这些纹路的出现与釉浆的加工是分不开的。
  其二:烧成温度对蚯蚓走泥纹的影响
  钧瓷的釉烧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1)氧化阶段,一般在1000摄氏度以下,此时,窑炉内燃料充分燃烧,窑内气体处于负压,该阶段的烧成时间随钧瓷器皿的大小,厚薄而有所差异,器皿大,升温速度要求慢。反之,则要求快。
  (2)还原阶段。温度一般在1200摄氏度左右,此时,窑内气体处于正压,燃料不充分燃烧,钧釉制品得到还原。
  (3)平烧保温。此阶段的温度随烧成时间及釉的熔点和还原气氛的强弱而定。一般来讲,不管是“官钧”或“民钧”,其烧成温度不是一个固定的值,而是一个相当宽的温度范围。高则可达1300摄氏度,低则不足1100摄氏度,而正是由于温度高低的差别,还原气体的轻重、施釉的厚薄诸因素不但影响了钧釉的色彩变化,而且影响到蚯蚓走泥纹产生纹路的多少及其色彩变化。对于一般钧窑而言,烧成温度过高则无蚯蚓走泥纹。烧成温度低则蚯蚓走泥纹明显且触摸时有手感,釉面光泽不佳。而“官钧”一般认为是低温慢烧,由于烧成时间长,而降低了室内的温差。所以“官钧”生烧者很少,由于是慢烧釉汁的互相熔融则造成了蚯蚓走泥纹的曲折蜿蜒,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后仿者,则蚯蚓走泥纹比较生硬,不太灵活。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       蚯蚓走泥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