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昌南先贤——徐良俊






[日期:2012-02-09] 来源:《昌南先贤》   作者:涂翼报 陈海澄 [字体: ]

   


徐良俊

徐良俊(18871934年),字复兴,江西都昌人,陶瓷实业家、工艺改革家。十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姐姐出嫁,他与弟弟都在余生顺瓷号当徒工,弟弟学做坯。他学画坯。幼时,曾随父略识一些文字,在画坯时期,坚持习文写字,从不间断。经过长时间的勤奋努力,他不仅画坯技艺水平高,文化素养也达到一定的水平。成年后,得其老板余秀峰的帮助,于民国初年与人合伙,在苦珠山做一只利坯的罗汉汤碗,牌号为义生隆

    徐良俊虽为老板,却兼任几个工种的活,如选瓷、画坯,还要搞杂务及销售。经过几年惨淡经营,发展到两只利坯,改产品为青花脱胎。这时候,他把精力聚于器型和青花画面创新上。他常跑瓷行,尤与华帮客商交往密切,收集对器型、画面的改进意见。民国8年(1919年)前后,首创正德汤盘的八仙画面。原八仙是一套用汉碗的碗外画面,分散在八个方位。他与原御窑厂画坯师绰号叫拿得的共磋技艺,将八仙集中在盘内,有站,有蹲,有坐;有正面,有偏侧;有相互交语,有遥指天际,八仙各执法宝的姿态不同。上方,祥云数朵,云板一副,又以行云作边,使整个画面一派生机,有强烈动感。

    在研制新器型方面,第一种成功的叫海碗,分大碗、二碗两种,碗底似汉碗;胯底部,圆形直上,比汉碗略矮,但容积相同;碗外画八仙,云脚在胯下,人物显得飘逸。此外还有仿古瓷、玲珑瓷,画面、器型均皆新颖,很受瓷商欢迎。

    民国16年(1927年)前后,听上海瓷商秦老板说,上海方面对汤碗很有意见,各类盘子太浅,宜菜不宜汤;汉碗、海碗过大而欠雅,水碗脚细易翻。徐良俊表示要设计新型汤碗。不久,试验品出来了,按容量分品碗、顶碗、二碗、大碗、工碗五种规格。优点是:碗底较大,不易翻;口面宽,容量适度;比盘深,比碗浅,菜、汤咸宜。秦老板见后叫绝,说入蓬屋便席增添雅兴,登大雅之堂毫无俗气,立即拍板成交,独家生产,独家包销。因它的边沿削成荷瓣,形如荷叶,特取名为“荷叶器”。当时没有专利法,他请来模利店老板定模。模利店也有一项行规,为东家保守秘密。在大批量投产时,改为双造脱胎工艺,除了原料精细和各工种细心操作外,刹合坯要施两次釉,即第一次施稀釉,干燥后再施一次釉,成瓷釉面光滑均匀。白胎荷叶器义生隆瓷号独家生产,秦祥兴瓷行独家包销,在上海彩绘加工,然后销往国外。徐良俊为防止人家仿制,凡不够成色的全部砸碎。荷叶器独家生产约三年,以后慢慢传开。“义生隆”也蜚声海内外,沪、宁、汉、粤、云、贵以及南洋等地客商纷至沓来,生意越做越大。

    以后,又为上海“正大祥”号定制了一批正大耳盅和正大饭。二者皆以五寸碟为托,外有六条凹沟,小巧雅致。还为东南客商定做了暹罗耳盅和矮子耳盅等。民国20年(1931年),为新加坡客商定制了金钟盂和青篱菊小饭碗。第三年,又为上海扬子大酒家定制了一批饭庄(西餐具),为“冯康祥”“丽华”两瓷号定制部分桌碗(中餐具)等等。

    徐良俊办工厂二十多年,创制了许多新画面和器型,不少品种相沿至今,畅销不衰。

                                (原作:徐良俊之子徐镇寿)



比盘深,比碗浅之斗碗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