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昌南先贤——余忠荣






[日期:2012-03-21] 来源:《昌南先贤》   作者:涂翼报 陈海澄 [字体: ]



图1、余忠荣

余忠荣(1896一1968年),江西都昌芗溪乡竹峦村人。他不仅是景德镇“烧做两行”的大老板,而且是一个出类拔萃的烧窑把庄师。他能成为这样一个传奇式人物,还得从他父亲说起。

    他父亲余韬金,是个农民的孩子,为避连年水患,十二岁到景德镇谋生。他先在一个叫冯恭泰的小窑户的坯房里学徒,后转到窑里学艺。由于为人正直,工作卖力,又能写会算,不久被提升为“管开窑簿”。这是管钱财的要职。由于他精明能干,从未出过差错,冯恭泰相中他的人品和才能,便招其为女婿。不久,余韬金独立经营圆器业。当时,他资本很少,所有成坯,都是搭窑烧成瓷器。一次,由于把庄师傅的失误,全窑倒窑。按照行规,倒了窑,没有了瓷器,而烧瓷费照付。余韬金想到:瓷业要发展,必须要有很多技术过硬的把庄师傅。他经过这次切肤之痛,暗暗下决心,要培养儿子不仅继承自己的事业,而且要在烧窑方面成为一个出色的把庄师。于是,第二年开春,余韬金将八岁的小忠荣带到了景德镇。

    小忠荣在乡下已入私塾读书,很聪慧,成绩很好。空余时,帮家里干些农活,或是放牛。到景德镇后,继续在私塾读书。后来他父亲访到一位画坯高手,又有文化,于是拜师学徒画青花。经过四年的学艺,不仅青花画得好,而且对整个制坯过程,也就非常熟悉了。满师后,他父亲又按照原先对他的培养步骤,将其转到窑厂学艺。窑厂选定苏家弄的罗家窑,这也是他父亲搭坯烧制的窑房。把庄师傅叫余安浪,是当时顶有名望的把庄师傅。他收徒弟。必须是都昌人,有宗族关系的优先。按当时的习俗和行规,把庄师傅是各工种的师傅,有绝对的人事权。学徒者还必须到供奉烧窑祖师爷童宾的风火仙庙买名字,否则不能出师。

    余忠荣进窑后,从“一夫半”做起。这是学徒的第一步。他跟着师兄们满窑时学传匣,烧窑时学投柴,开窑时传匣钵出窑。因为窑厂各工种就像一座金字塔,学得好的,才能一级一级往上升。余忠荣肯吃苦,愿做分外事,深得同事们的赞许。他个子长,到成年时,身高1.8米,膂力过人,满窑时打表(重迭最上面的匣钵)又准确又快;加上师父余安浪的严加管教,余忠荣在十八岁的时候,完成了二夫半、三夫半、收兜脚、加表、佗坯各个阶段的实践,顺利地到达金宇塔的尖端,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把庄师。

    余忠荣在第一次独立履行把庄职责的时候,他父亲谆谆告诫说:窑里数万件瓷器,烧得好与坏,都寄托在你一人身上,这是几百人的生命线,窑烧得好,老板赚了钱,工人生活才有改善;如果亏了本,工人就有失业危险。接着,他把铭记在心的那次倒窑而亏空血本的事件又讲述了一遍。最后叮嘱说,倒了一次窑,一个中小型窑户就有倒闭的危险。余忠荣牢记父亲的叮嘱,从满窑的那一刻起,就注意烧窑的细枝末节,做到心中有“火”,让火听从“指挥”,直到把窑烧好,使瓷器的窑青率(一级品)达八九成以上。

本来,把庄师只是行将歇火的时候来到窑里,从窑门和窑篷上的火眼观察瓷器烧熟与否,下达停烧命令。而余忠荣却不是这样,满窑时,他在窑弄里看每一根匣柱最下面一只叫“兜脚”的匣钵摆正与否,有“下面歪一分,上面歪一寸”之说。这是倒窑事故原因步一。还有“火路”(匣柱)的排列非常重要,既要通畅,又要让火在窑内迂回曲折,使每个角落都能烧熟。不犯爽(未烧熟),不犯黄,不犯惊(过老);而且还要注窑的所在地势、季节变化、内空大小等诸多因素调剂满窑和烧窑的方法。由于余忠荣恪尽职守,所烧之窑折青率都很高。而且从未出现过倒窑事故,由此深得搭坯户的拥戴,而烧窑户更是喜欢。在烧窑界崭露头角后,许多烧窑户聘请他到该窑把庄,计有罗家窑、豆芽井窑、磨鹰窑、桥得脑窑等。



图2、即将消失在人们记忆中的老柴窑

把庄师在窑里的工资是最高的,每烧一次约折大米一石,合银元四元,平均一月五次,五座窑收入可观。从民国19年(1930年)起,余忠荣将资金合在父亲一起,经营瓷业,品种为圆器之碗盘类,改招牌“余利胜”瓷号为“余桢胜”瓷号。但余忠荣未脱产,仍在窑里把庄。这种珠联璧合,使得窑越烧越好,好瓷器越来越多,资本亦年复一年成倍增长,生产规模也日益扩大。抗日战争爆发后,余忠荣的父亲余韬金返回都昌老家养老。之后,余忠荣在父业的基础上,又创办了“余椿记”瓷号。不久,举家迁到金家横弄新落成的新居;又把坐落于苦珠山的坯房建为四十八间,成为景德镇最大的厂房之一,可容纳六十名工人间续作业;还与邵同斌合伙买了大井头窑。1947年邵家败落,他的一半被余忠荣收购。至此,余忠荣成了著名把庄师兼烧做两行的大窑户。同时,在家乡也购置了田地,但他自己依然在窑里工作。

    余忠荣在窑里很有权威,大家都佩服他的判断能力、随机应交能力。他对大家的要求是很严厉的,各脚工作不能有错误,因为哪怕是一小点,都会影响烧窑的质量。可在闲暇时,他却非常和气,没有半点架子。他还善于发现有悟性的苗子,对他们另给任务,有成绩者越级提升,独当一面,在五十余年里,培养了一批把庄接班人,较有名气的有余忠贞、余贞早、余忠生、余韬仁、余恕坤、余漾发和余希鹏等。这里有他的父辈、平辈、儿孙辈,他们都在自己职位上,为景德镇的瓷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其中年轻的余漾发在解放后当了厂长,余希鹏为建国瓷厂窑炉长。由于他和窑工感情深厚,遇有重大事件,都出面保护。20世纪50年代初,都昌进行土地改革,将余忠荣的成分划为工商业兼地主,民兵带来了枪支和公文,要带他回乡去批斗,工人迅速反映到浮梁专区党委书记黄永辉那里。黄书记立即召见都昌民兵,说:景德镇瓷业刚刚恢复,余忠荣为高级把庄工,烧窑不能没有他。此后,余忠荣更是努力工作,使每次窑都烧出了好瓷器。

    余忠荣还是一位慈善人,金家弄有一余家祠堂,旅景都昌余姓人想就此址办安道小学,余忠荣立即响应,拿出房租钱捐助,成为董事之一。这学校在新中国成立后由政府接管,改名为第十四小学。那时,街上弄巷常常有路毙者,他见到后,立即买棺材安葬。修路铺桥,他也解囊相助,毫不吝啬。尤其是1950年前后,好多瓷厂没有开工,工人失业,他响应政府号召,带头复工。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他又和余昭华等人一道,踊跃捐献飞机大炮,受到工商联的嘉奖。1953年,响应政府号召,将所有生产资料联营到裕民瓷厂(后来为东风瓷厂),而余忠荣还是在窑里把庄,并为省陶瓷公司烧窑技术研究小组成员,解决全市烧窑难题;他自己领烧的大井头窑,一直为红旗单位。1956年,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调余忠荣参加柴窑改煤窑试烧工作,他也提出了多项建设性意见,为煤窑试烧成功出了一份力量。由于余忠荣工作能干,成绩显著,从1956年到1963年,当选为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4年景德镇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余韬金、余忠荣、余恕亨、余希鹏四代人为“陶瓷世家”荣誉称号。(原作:余忠荣之子余金德)



图3、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授予“陶瓷世家”牌匾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