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苗长强:寻找传世原料 重振钧瓷辉煌






[日期:2012-10-04]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金叶 [字体: ]

 



  中国传统五大名窑之钧窑

  在陶瓷大家庭中,钧瓷是最为奇幻的一员。它既有月白、天青之恬淡,又有红如鸡血、紫如茄皮、蓝如大海之艳丽,而星辰满天、夜幕焰火、紫翠生烟、江南杏林、荷塘鱼戏、夕阳关山等鬼斧神工般的“窑变”,更是令世人迷惑和沉醉千年。

  这“神鬼莫测”的窑变之谜在今时当下是否已被解开?今天的能工巧匠,又将如何借神秘的天地之大手,书写钧瓷崭新的风采?苗氏钧瓷掌门人苗长强,正以他的实践和探索,给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小窑炉圆了童年梦

  苗长强和钧瓷结缘,和父亲苗锡锦的影响分不开。

  苗锡锦老先生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中国五大名窑第一部志书――《钧瓷志》主编,著名钧瓷专家。苗长强小时候,父亲在当地的瓷厂工作,经常会将一些烧坏了的残次品带回家把玩,而这些“物什”就成为年幼的苗长强眼中最神秘的事物。“我还记得,曾经有一个大火蓝的瓷罐摆放在院子里。有一天下雪,皑皑白雪覆盖在蓝如天的瓷罐之上,让我呆呆地不知看了多久……”

  


带着发自内心的喜爱,从神垕高中毕业之后,苗长强顺理成章地走进新华陶瓷厂工作。当时,钧瓷的技艺并没有全面恢复。虽然也能做出五彩缤纷的“钧瓷”,但这些色彩并非“窑变”而成,而是靠在釉料中加入工业颜料,“照猫画虎”般,尽可能“还原”宋人营造的完美境界。苗长强对此并不满意,他清楚这并不是真正的钧瓷。为了做研究,他自己在厂里动手建了一座一次只能烧成一件作品的炉钧窑。“不需要很大的成本,随便用砖垒成做饭煤火大小,耐火泥一糊就可以了。燃料是从厂里煤渣堆里捡来的炭,而鼓风设备就是自己木制的风箱。这种原始的做法,反而会产生相当不错的窑变效果。”经过长达六年的反复实践,苗长强对钧瓷的胎质和釉质都做出了很大改进,不仅成功地“窑变”出宋朝的天青釉和月白釉,还烧制出了极其难得的葡萄紫和茄皮紫。儿时的“钧瓷之梦”,在这座简陋的小窑炉里美梦成真。

  钧瓷“窑变”是“神鬼之作”

  钧瓷入窑的时候,本是一体素净。出窑时却能呈现出让人心旌动摇的绚丽色彩和图案,是谓“窑变”。

  神垕这个地方,自古出产孔雀石,孔雀石含有大量的铜。古时当地的工匠,或许出于偶然和无心,将这种原料作为呈色剂使用在釉料之中,居然产生了非常奇特的效果:和其他青瓷通常采用的铁呈色剂相比,铜是一个更不稳定的元素:遇氧化,会形成青色或者绿色以至无色,遇还原,则会呈现深浅程度不一的红色、紫色甚至黑色。烧成温度的高低、胎釉料不同的配比、炉内不同的气氛、风的方向和大小,甚至是烧窑者动作轻重缓急,都会影响到铜元素氧化还原的状态,从而使瓷器的外观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姿态。

  苗长强告诉记者,尽管现在已经是21世纪,各大名窑早已普遍采用液化气、天然气烧窑的方式,可对于钧瓷来说,要想追求神奇的“窑变”效果,还得效仿老祖宗的方法,用柴或者煤来烧才行。

  “气窑的温度升得快,且温度和气氛又比较均匀,烧制出来的钧瓷,单一性的可能比较大。而煤窑,燃料的成分比较复杂,燃烧过程中釉料会产生更加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从而营造出五彩斑斓的釉色,这是其他更‘先进’的窑炉替代不了的。”

  用千年前的老方法,烧制过程就变得极其费力。“有时候,你又得保证窑内温度继续升高,又得保证足够的一氧化碳的供给。这基本上是矛盾的工作,得靠烧窑师傅的精心控制才能兼顾。有时候,火池里还会透窟窿,冷空气会进入,但有时候,这又不是坏事,因为如果进入的空气在某个地方造成氧化,反而会带来一些精彩的‘窑变’效果……”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