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谈中日陶瓷青花纹饰的异同






[日期:2012-10-09] 来源:《东方收藏》杂志  作者:殷福林 [字体: ]



图1 1630—1640年代早期伊万里染付椿蝶纹皿



图2 1620—1640年吹墨兔东屋纹皿



图3 明嘉靖青花兔纹盘

  青花瓷发端于中国唐代,元代成熟后大量外销,引起世界轰动。日本贵族和武士仰慕之余,责令六古窑中唯一能生产釉陶的濑户窑仿制。但由于尚未掌握中国的制瓷真谛,屡试不果。虽然两国“一衣带水”,但在那个交通相对不发达的时代,要直接从中国输入先进的造瓷技术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朝鲜半岛与中国国土相连,是最早掌握中国制瓷技术的亚洲国家,半岛最南端与日本九州仅200公里左右的距离,可谓一条间接获取中国高新技术的捷径。十六世纪末,日本武将丰臣秀吉以借道朝鲜远征中国被朝鲜李王拒绝为由,于1592年(文禄元年)率九个军团计十五万八千人出兵朝鲜,发动了一场“陶瓷战争”,掠回大批陶工,并在以九州为中心的唐津、上野、高取、萨摩、萩等处建造窑场,以期改变日本有陶无瓷的窘境。

  1616年,朝鲜陶工李参平终于在九州滋贺县有田町的泉山发现了白瓷矿,为日本烧制出第一批青花瓷。因装饰效果如同蓝印花布,故取名“染付”。虽然所用的青料呈色不够亮丽,但经过初代陶工酒井田柿右卫门精心调配出另类的米汤色白地,有效降低了纹饰与坯地之间的对比度,不仅掩饰了技术上的缺陷,反而营造出一种温润氛围,其恬淡闲适的优雅情趣与日本人崇尚的淡泊心境极为契合,以至立刻风靡全国。这就是日本人引以为豪的“早期伊万里染付”(图1)。

  最初的伊万里青花纹饰制作工艺是借用中国明代(1368—1644)流传下来最古老、最简易的“吹墨法”。即先将剪好的纹样放在坯体上,然后从上方用吹管喷洒青料以得到剪纸般的阴纹图案,最后用笔略加修饰点缀而成。代表作品有“吹墨月兔纹”,跳跃中回头观望的玉兔形态和明嘉靖的青花兔纹极其相似,而构图尽可能地被简化(图2、3)。其他山水纹也好植物纹也好,虽然均以中国青花为参照系,但大多笔调粗放,画法写意,构图疏朗,点到即止。对于当时青料匮乏、瓷绘技巧尚且稚嫩的日本瓷业,与其说这种过分简约的手法出于画工们的无奈,毋宁说不愧为一项顺应逆境的聪明之举。

  这个时期欧洲对中国青花瓷需求达到高峰,景德镇出口贸易兴旺发达,订单应接不暇,以致官窑难以消化,必须动员民窑合力完成。一艘艘远洋货轮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把贵如黄金的中国青花瓷器运往欧洲。1602年,葡萄牙圣地亚哥号商船满载万历窑大小瓷盘42箱于运输途中被西班牙掠走;两年后,西班牙又从一艘葡萄牙卡蒂尼娜号商船截获60吨万历窑烧制的青花瓷。世界对中国青花瓷的渴求由此可见一斑。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