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触摸历史的温度——瓷器收藏






[日期:2013-06-02]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李晓璐 [字体: ]


  瓷器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外观精美、种类繁多。因各个时代的技艺和审美的差别,被烙上各个时代的鲜明特征,因此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如今,瓷器不再只是日用品,而是被用作家居装饰或者成为了许多收藏家的心头好。今年63岁的陈克涛就对瓷器非常着迷。

  与唐三彩“一见钟情”

  陈克涛出生在文人世家,从小在“古董”的陪伴下长大,家里挂的书画、放衣服的柜子都是祖辈们的收藏品。他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儿时吃饭的碗都是晚清瓷器,只是那时他还太小,并不以为然,偶尔打碎只碗也只会赶紧扔掉以免被父亲发现后挨骂。儿时的经历让陈克涛一直对瓷器有着莫名的熟悉感和好感。

  然而,真正踏入收藏瓷器的大门却是源于朋友的一次邀约。30多年前的一天,他朋友的古董商店开业,他受邀前去捧场时,被一件90多公分高的唐三彩所吸引。这是一个武士俑,面目狰狞但个头高大、色彩斑斓,有黄绿白三色。陈克涛一眼相中,当场决定买下来。当时他携带的现金不够,只得回家四处筹钱,第二天一早就匆匆将这尊唐三彩买下。回到家,他赶紧翻阅资料,原来,这尊唐三彩是武则天时代制作的,其体形特征、面部表情、肢体动作都表明应是皇亲国戚下葬时用作镇墓的。也正是在他对瓷器的欣赏和研究过程中,儿时对于瓷器的热爱终于被重新点燃。

  但是,市场上仿制品过多曾为陈克涛收藏瓷器增添不少烦恼。十多年前,他曾收购一个青花瓷笔筒,初始他误以为是康熙年代的瓷器,然而回家反复研究后才发现,虽然画工、釉料等与康熙年代的瓷器相似,但胎质密度的不同却暴露了其实是光绪年间的仿制品。在陈克涛看来,每次失误就是给自己上了一课,久而久之,他也摸索出了一套鉴定门道:瓷器的款识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很容易被仿制,相比之下,瓷器的器形、胎质、釉料和画工则是用来鉴定真伪的最好标准。

  最中意乾隆时期的瓷器

  如今,陈克涛的瓷器藏品已达200余件,以清朝时期的瓷器为主。对陈克涛而言,收藏瓷器的乐趣在于读书时只在书本上习得的知识、接触到的历史,如今可以通过瓷器一探究竟。多年前,他曾听说这样一件事:乾隆年间,皇帝为了给母亲祝寿,特意在承德避暑山庄修建了一座千佛寺,千佛寺里放置了千尊无量寿佛瓷器。后来,偶然一次机会,陈克涛竟亲眼见到了这个故事中的无量寿佛。这尊佛像全身为金色,表情庄严、淡定、慈祥,底座为粉彩,内壁为绿釉,制作十分精良。这尊无量佛瓷器无疑让陈克涛有了一次触碰历史的机会,他欣喜不已。之后陈克涛又相继收购了两尊相似的无量寿佛瓷器,而这组瓷器也成为了他最喜爱的收藏品之一。

  到目前为止,陈克涛收藏瓷器已有30多年,尽管身为拍卖行的员工,却从来没有将自己收购的任何一样瓷器送去拍卖。即使早年收购的藏品如今都已价格不菲,比如他收购的第一件瓷器入手时花去了4万多,如今市场价早已升至200多万。可是,这些与他无关,收藏瓷器只是他的一个爱好,每一件藏品都是他精心挑选而来的珍宝。

  为了研究这些藏品,陈克涛常年在博物馆和市场上来回奔波,通过实际比对得出经验。日积月累,陈克涛在收藏界已然是个行家,他觉得清代的瓷器最有收藏价值,其中以乾隆时期的瓷器最漂亮,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极具收藏价值。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