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姜湾老街的釉下五彩瓷传承人——陈扬龙






[日期:2013-06-22]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吴啸华 谢 兰 张琪祺 王之乾 [字体: ]

       湖南醴陵市是仅次于江西景德镇的中国第二大瓷城。醴陵釉下五彩瓷,瓷质细腻,造型新颖,装饰绚丽,以其独特的风格驰名中外,被誉为“东方艺术的明珠”,享有“天下名瓷出醴陵”的美誉。   


      釉下彩是指在半成品坯上彩绘图案之后,再施釉进入高温窑焙烧而成的。烧成后的图案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显得晶莹透亮。在最初的时期,醴陵窑使用单一的氧化钴作彩饰原料,烧成了釉下青花瓷。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业制造公司的绘画名师和瓷业学堂陶画班的毕业生们,经过反复研制,采用自制的草青、海碧、艳黑、赭色和玛瑙红等多种釉下颜料,运用国画双勾分水填色和“三烧制”法,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醴陵釉下五彩瓷,色泽圆润,图案画工精美,五彩缤纷,在釉层的覆盖下显得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如今在醴陵,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只有两人,72岁的陈扬龙就是其中一位。

  釉下五彩一鸣惊人

  醴陵陶瓷文化历史悠久,陶瓷生产可上溯至东汉时期,至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

  1906年,辛亥革命后曾出任国民政府国务总理的湖南人熊希龄,与醴陵举人文俊铎创办湖南官立瓷业学堂,兴办湖南瓷业公司,引进人才,从外国购买设备,令醴陵瓷异军突起。

  1907年至1908年,湖南瓷业学堂生产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釉下五彩瓷器,国内外舆论赞为“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当时,醴陵生产的釉下彩瓷还当做贡品进献给慈禧太后。

  1915年2月,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的湖南醴陵釉下彩瓷“扁豆双禽花瓶”,因瓷质细腻、画工精美、五彩缤纷,所以和茅台酒一同夺得最高金牌奖。

  陈老出生在湖南醴陵渌水北岸的姜湾,这里曾经是醴陵瓷器出口最大的集散码头,也是瓷业最集中的地方。清末民国时任国务总理的熊希龄开办的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制造公司,就设在姜湾。

  釉下五彩瓷在经历了短短的10至20年发展期后,受战争影响,生产被迫中断。陈老说,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主席亲自过问下,1955年醴陵成立了湖南陶瓷研究所。

  研究所从乡下请出唯一健在的釉下彩老艺人吴寿祺传授釉下彩技艺,陈扬龙是吴寿祺的第一批学员。吴寿祺出山后,一面培养釉下彩绘人员,一面改革传统工艺,将“三烧制”改为两次烧成,令釉下五彩工艺得以“复活”。

  “直到现在,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烧制技法仍然存在奥秘!”陈老对记者说。

釉下水彩传承人陈扬龙在给学徒示范(资料图片)

   “我是最刻苦的” 

  陈扬龙小时家里有一个小作坊叫“陈记华盛瓷厂”,一边住家,一边生产,主要生产日用瓷。陈扬龙的父亲不仅能烧一手好窑,还能建窑。那时柴窑的高度大约1.5米,陈扬龙的父亲为了提高产量建了一个3米高的大窑,窑内空间大大增大,对烧窑的火候、窑温等都是很大挑战,但最终还是成功了,之后各个瓷厂纷纷效仿。出窑后瓷器若有问题,父亲还能准确分析原因,并能找到解决办法,后来在县里渐渐有了名气,大家都称他“窑郎中”。 

  陈老对烧瓷技艺如此热爱和从小父亲的熏陶是分不开的。陈老回忆说:“父亲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榜样,在与父亲的生活中对陶瓷耳濡目染,共同了解了一些粗浅的瓷器制作技术,但影响我最深远的还是父亲"生于斯,死于斯,奉献于斯"的精神品格。” 

  对陈老影响颇深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吴寿祺。由于战乱,釉下五彩瓷生产曾一度中断20余年,釉下五彩技艺濒临灭绝。新中国成立后,醴陵瓷业面临百废待新的艰难困境,瓷业艺人散落各方,政府决心重振醴陵瓷业,组建了醴陵县陶瓷研究所。在当时的技术员林家湖的不懈努力下,请出唯一健在的釉下五彩瓷老艺人吴寿祺,并招收第一批学员,当年15岁的陈老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在吴寿祺先生门下学习釉下彩绘技艺。 

  吴寿祺总共收了18个徒弟,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徒弟都未坚持下来,可以说陈老可能是唯一一个还在继续研究釉下五彩烧制技艺的传承人了。吴寿祺对待陈老亲切、耐心,传授技艺更是毫无保留,可以说吴寿祺严谨的专业态度和朴实的生活作风深深地影响到了陈老的人生态度。

   回想当时的经历,陈老说:“吴老师的徒弟中,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是最刻苦的。” 

  为了提高技艺,陈老买了本《陈子奋白描》日夜研读。陈老说:“陈子奋的花卉多是从写生中来,这对我启发很大,为了对花卉的生长结构、姿态更加了解,我决定去写生。每天天蒙蒙亮就出去,画完一张写生稿再去上班,晚上下了班又整理写生画稿直到深夜,反复揣摩,尽心整理,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坚持了很长时间,也逐渐提高了自己的写生能力。”

   “薄施淡染”技法昭示工艺高境界 

  陈老的佳作无数。1964年,为人民大会堂设计了《荷纹餐具》,1973年为毛主席制作生活用瓷,曾经创作的《艳秋》陈列于人民大会堂湖南厅内。但其中最让人过目不忘的是《盛世牡丹》瓶,该瓶通高56厘米,瓶口直径17厘米,阔口、短颈、丰肩、通体彩绘牡丹。《盛世牡丹》评价如此之高不仅是因为在当时拍卖价格创下了国内近年现代瓷作品的新高,也是因为在它身上体现了一种高超的工艺汾水。 

  汾水是醴陵釉下五彩独特的工艺,陈扬龙根据历年的经验总结出“薄施淡染”的技法,丰富了釉下五彩的表现方式,这种工艺要反复操作多遍,色彩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完美解决了釉下五彩层次感不强的问题。

   陈老说:“由于釉下彩制作工艺复杂、漫长,研究领域也涉及到物理、化学、陶瓷工艺学以及文学、美学、审美心理等方方面面。从事釉下五彩的这50多年来,近25年的时间我是专门在研究釉下工艺,只有不断改进工艺才能显示釉下彩艺术的动态生命。”

   陈老主要对批量生产中“以印代画”“以喷代画”彩绘工艺和釉下色料进行了仔细研究。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醴陵的釉下彩瓷工艺还停留在手工绘制上,这与工业化批量生产的要求不符合。而且由于彩绘人员的水平不一,进行批量生产时,很难配套,效率低下。陈老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印代画”和“以喷代画”的工艺革新,使生产效率提高了近百倍,同时配套上纹样统一,线条均匀,保持了设计者的原意。不但美化了产品,且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醴陵瓷业的发展。 

  “大师如果只向钱看,艺术就完了”

   1999年后,由于国有企业改制,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成就了一番事业。这段时期,陈老经历了退休、受聘、组建艺术室等系列工作变故,醴陵瓷业面临短暂衰落局面。很多国营瓷厂因为利润问题,只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做大做多,自然在瓷器本身工艺上的考究便不会那么认真。而陈老一直坚持的是少而精,在釉下五彩的艺术层面坚决不含糊。陈老说过这样一句话:“做事业先要做好人。大师如果只向钱看,艺术就完了。”从这句话不单看到了一位名家淡泊名利的气度与风范,更看到了一位大师对固守传统文化与技艺传承的自豪和骄傲。 

  陈老成立艺术室的初衷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使自己能够再提高一步,留些传世佳作,培养一批出类拔萃的接班人,对釉下彩做点贡献,为社会做点贡献。

   艺术工作室成立之后,每件作品基本按照陈扬龙自己的想法创作,这个时期他的创作也进入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陈老认为只有经历了生活的磨练,作品才能更具表现力和生命力。 

  陈老在创作《何荷瓶》时,身体状况不太好,他说:“当时觉得时间越来越少,想画的东西却越来越多。后来我想以烂荷叶与鲜荷花的此枯彼荣来表达我古稀之年在艺术上不愿光阴虚度,依然执着并热爱着的感受。”后来有人问他,荷叶都是向上的,你为什么画相反的?陈老感叹道荷叶低垂是为人要谦和,君子之道在低,其实人真的很渺小,放在大自然中就如一粒微尘,绘画只是雕虫小技,取得一点成绩实在是没什么好自夸的。 

  陈老的艺术室进门处有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弟子规,内容是: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陈老在对学生的教导上不仅是传授技艺,更看重的是品德。 

  釉下五彩代表的是一种传统文化,更是一种传统精神,体现的是陈扬龙一辈老艺术家对中国千百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陈老如今仍住在姜湾老街里,不是没条件换更好的环境,而是姜湾老街见证了醴陵瓷业的起起落落,期待着中国瓷器文化再次腾飞,所以他一直固守在那里。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