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闻香识炉——熏炉赏析






[日期:2013-11-25] 来源:网络  作者:绿宝石 [字体: ]

    人类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极其久远,最早使用香料的时间,可以溯及公元前3000至4000年。宋代丁谓所著《天香传》说,香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用来供奉神明,亦可达到除秽清洁的目的。史前红山文化的之字纹灰陶熏炉、龙山文化的蒙古包形灰陶熏炉、良渚文化的竹节纹灰陶熏炉,给先人的传说做了很好的注脚。

  中国对香具的利用在周代就已开始了,香的使用已分出了供香、礼香、药香系列,而且香文化已融入了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西汉初期,熏香就已在贵族阶层广泛流行起来,而且有了专门用于熏香的熏炉。

    熏炉的出现,南方要早于北方,使用也更加普遍。早期的熏炉生存实用的功能,要远远大于审美和生活质量提高的功能。但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有了更高追求,用香成了人们社会交往礼仪中的重要元素,对熏炉的审美功能也更重视了。



    战国彩绘陶熏炉  整体呈豆形,炉顶是朴素的圆钮,此件器物的形制是燃烧树脂类香料的熏炉。



      汉代抛光陶熏炉  此件熏炉整体为豆形,盖上刻三角形镂空纹和圆圈纹。此类熏炉除了事鬼敬神外,还有驱虫避疫功能。因香料是在炉内直接燃烧,故在盖上镂出排列整齐的几何形孔,方便出烟,也是一种装饰。



      汉代绿釉博山炉  炉盖手工镟刀刻火焰纹,是殿堂用香具,即便是最小号的熏炉,也是书房或卧室使用的。博山炉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熏炉,它的基本造型由炉盘、炉盖和炉座三部分构成,一般在炉座下还有承盘。


      汉代青铜行炉  上有镂空盖可开合,有手柄可执,做工精巧。此类熏炉是在行进时使用的。皇室、贵族日常参加各种仪式常用此类炉。因其炉盘浅,炉盖通风性能好,也可以用来熏烧香草。此类熏炉在唐代发展为长柄鹊尾炉。

 

          晋代黑釉瓷熏炉    龟负仙山的神话传说被汉代人设计成熏香器具。而晋代熏炉轻巧的造型和简洁明快的装饰,呈现了瓷质和釉色之美,更是魏晋崇尚清淡的审美取向使然。


 


      南北朝褐釉瓷熏炉  炉盖与炉身连体,炉盖山形莲瓣重叠,中间顶部端坐一仙人,留有添香料的炉门。南北朝时期除了熏炉盖上雕塑飞鸟继续传承外,这种炉盖上雕塑仙人的熏炉很风行。

 

 



      南北朝越窑瓷熏炉  炉身正面设圆拱形火门,花间设孔隙,烟由此飘出。莲瓣表面浅刻竖条纹。该类器物多见于赣、闽,开启了隋唐流行莲花瓣香薰造型的先河。

 



      隋代青釉瓷熏炉  炉盖由镶嵌联珠纹的孔雀翎纹叶片粘贴而成,中间托举一枚宝珠。炉座上半部由仰莲组成,炉座下半部由覆莲组成。此炉造型开合有度,彰显了雍容华贵之气。

 

 



    唐代滑石熏炉  盖雕莲花,莲顶宝子如舍利塔刹,炉身也是仰莲,多道镟纹的炉炳立在深盘状的覆莲之上,炉盘下还有一覆盘状深圈足。整体造型大气不失秀美、庄严不失亲和。

 



    宋代白瓷刻花熏炉  炉盖、炉身呈半球形,熏炉底部加喇叭形高足,体量巨大。炉盖镟刀刻出镂空花卉纹,炉身粗线刻画仰莲叶纹。


    宋代黑白花釉瓷熏炉  此件熏炉造型为五足行炉,大折沿的炉面布满花卉纹。花叶间有
供养香花四字,原为佛家语,指用香和花供养,是佛教的一种礼敬仪式。宋代扒村窑的釉下黑褐彩器在器表题写诗句和用花作装饰,是其主要特征。

 



      明代蓝黄釉香炉  三层蓝色复瓣仰莲围塑成黄色炉膛,高浮雕莲瓣重重叠叠。明代蓝釉瓷一般为祭瓷,此件蓝釉香炉亦当是祭炉。明代香炉的主流样式继承宋代仿古式香炉和狮子、鸭子等动物形状,这件器物在明代香炉中还是独树一帜的。宋代以后,熏香文化进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明清时代,家家熏香,户户飘烟。

    清代紫金釉瓷香炉  炉体通施酱紫色釉,釉面上加金箔釉,整炉金光沉凝,宝气华丽。炉盖顶塑两层灵芝,炉腹两侧塑狻猊。炉底三足,有戳印方书篆款大清乾隆年制。清代香炉风格多样,取材广泛,制作手法精湛。香炉之灵巧和张扬的小格局,在清代发展到极致。

 

    品香用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侈品,所以香文化的发展特别需要一个安定繁荣的盛世环境。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香、用香,并对香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有更多爱香、懂香的人开始致力于对传统香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伴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昌盛,中国香文化也必将焕发蓬勃的生机。

 

    (编辑:木木)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