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最伟大的中国陶瓷鉴赏收藏家






[日期:2013-12-04] 来源:景德镇陶瓷艺术  作者:佚名 [字体: ]

   


玻西瓦尔·大维德爵士是一个出生在印度孟买的犹太人,却被赞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中国艺术鉴赏收藏家。他终其一生与中国瓷器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为之奉献了毕生的热情。他从22岁开始,经过四十年孜孜不倦地努力,建立了世界上最精彩、最具影响力的私人中国陶瓷收藏,却在最辉煌之际将之系数捐赠给大英博物馆。他对中国瓷器的热爱不仅仅只是欣赏瓷器本身,也考证他们的历史文化背景与传递收藏过程,不但多次前往中国考察,结交著名学者与收藏家,同时自学中文,甚至能研读中国古代文献资料。

    与陶瓷邂逅

    大维德爵士1892年出生在印度孟买的一个犹太富商家庭,曾先后就读于额尔芬斯东学院、孟买大学和剑桥大学,于1926年继承了父亲男爵的头衔与家族生意,成为公司主席,公司分部设立在香港、上海、和神户。他与中国陶瓷的邂逅是源于一次去朋友家中的做客,壁架上陈设的一只中国瓷瓶。正是这只花瓶开启了大维德爵士的收藏之旅。到了1923年,31岁的大维德爵士已经在收藏界小有名气,他的11件藏品被刊登在何卜生与海瑟灵顿合著的《中国陶瓷艺术》一书中。

    开启皇家珍藏

    1924年,大维德爵士前往仰慕已久的中国,在1925年应邀协助设计一个在紫禁城内举办的宫廷艺术珍宝展。当真正面对清宫珍宝时,大维德爵士彻底为之倾倒,自费赞助了这个展览的部分装置费用,并出版了图录。回到伦敦后,他下定决心,要建立一个以紫禁城的皇家珍藏为标准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在随后的1927年——1931年间,他两次来到北京,正式开启了自己的皇家珍藏之路。

    1901年,有消息传出慈禧太后将一批内府秘藏珍宝抵押给了北京的盐业银行,这使得许多有心之人开始为之动脑筋,大维德爵士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周旋,最终买到了40多件瓷器珍品。这批标志着西方最伟大的私人收藏诞生的艺术瑰宝,最终分三次运出,成功抵达伦敦。然而,这仅仅是满清王朝崩塌后无数流散到市面上的清宫旧藏珍宝之一小部分。首战告捷后,大维德爵士在1929年回到伦敦,旋即又重回中国,在1930-1931年之间,他在协助清宫清点、组织和举办各种皇家珍宝艺术展览的同时,通过各个渠道,搜集了包括近1700件陶瓷和一卷清宫御制古玩图的巨大皇宫珍藏。这成为了两个故宫博物馆以外的最大、最全面的单体收藏。

 

 

清康熙 郎窑红釉小缸

 

    举办中国艺术大展

    应清宫管理局方面的邀请,大维德爵士在1932年又回到了北京,开始了着手筹备中国艺术大展的工作。他邀请了当时西方最著名的中国陶瓷学者和著名收藏家——来自大英博物馆的何卜生(R.L.Hobson)、收藏大家尤莫夫泊洛斯(GeorgeEumorfopoulos)和拉斐尔(Oscar Raphael)组成了四人的大展组委会,在英国皇家学院的赞助下,开始安排、迎接和设计来自北京及其他国家的参展品。在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后,大维德爵士的展览计划终于得到了各个国家领导和各部门部长、各国大使、艺术赞助者以及欧洲、亚洲和美洲的各大博物馆、收藏家和重要学者们的热情支持。他甚至说服了英格兰海军出动巡洋舰来保护和运输来自北京的清宫珍宝。

    1935年11月,一个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中国古代艺术珍品大展,在伦敦的伯灵顿大厦开幕。这个里程碑式的豪华大展,阵容空前,精品荟萃,无论在商业还是教育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功,被称之为伟大的展览

 

 

明成化 青花缠枝百合花宫碗

 

    系数捐赠大英博物馆

    随后,大维德爵士做出了他人生一个伟大的决定——向伦敦大学捐赠他的图书馆与全部藏品。通过商谈,伦敦大学选定了布鲁姆斯博瑞(Bloomsbury)的乔顿广场(GordonSquare)53号的一处楼房作为这些捐赠品暂时的存放处,取名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于1952年6月10日正式开放,在此后到2007年的55年之间,这栋小楼成为无数学者和来自世界各地的瓷器热爱者的伦敦朝圣之所。因为无法解决的财政困难,基金会迫不得已在2007年12月31日宣布关闭。经过多方周折,伦敦大英博物馆得以接手这批旷世珍藏,并从2009年开始在新建的展厅中永久性展出,这也使得大维德爵士所藏中国陶瓷被世人知晓。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