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成化青花宫碗的艺术:宫葵缱芳华






[日期:2014-01-21] 来源:文物天地  作者:梁晓新 [字体: ]



01 秋葵宫碗    

  2013年10月8日,香港苏富比举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为庞大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会,一件盈盈在握的青花秋葵纹小碗,以清雅迷人的艺术芳华征服了所有在场的中外人士,最终以1.41亿港币成交,成为此届香港苏富比40周年庆典拍卖会上最耀眼的明珠。(01)

  区区一个口径仅为14.5厘米的青花小碗,仅用了不到三分钟的时间,就缔造出明代瓷器世界第二之高价,再一次为神话般的成化瓷器增添了一份令人目眩神迷的光环。从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神器,如今就放在精心装置的灯箱中,熠熠放射出幽蓝神采,让每一个路过人都无法回避,驻足拜观。事实上,亿元天价,也正是成化青花宫碗艺术价值的直接反映,即便是不懂古玩的外行人,也会立即被这个青花宫碗吸引,她那无与伦比的细腻动人和温润尔雅,是一种令人久久无法忘怀的艺术气质。另有一件几乎完全相同的成化青花蜀葵纹碗,出自著名的日本安宅氏珍藏,现存大阪市东洋陶瓷美术馆。

  成化斗彩鸡缸杯可以说是中国陶瓷史上最著名的瓷器,但论及工艺技术与艺术成就,成化青花宫碗则不相伯仲,甚至更为出色。苏富比这件难得一见的青花秋葵碗,让人们可以亲眼得见传说中的成化品质。成化官窑瓷器可以说是明代瓷器中传世最稀少的珍品,历来皆被中外收藏家们奉为至宝。已故著名陶瓷专家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新园先生曾研究考证,明宪宗成化帝祚23年,比明宣宗宣德帝祚长两倍有多,但在景德镇珠山明代御窑厂成化窑址上出土的残器与瓷片的数量,却未及宣德窑址器一半(刘新园编著《成化窑烧造记录考-The Emperor’s Broken China: Reconstructing Chenghua Porcelain,伦敦苏富比, 1995年,第11页);与此同时,完整的传世成化瓷器数量,与窑址上出土的残器残片数量相比,形成鲜明对照,这也说明了成化官窑瓷器的制作要求和品质标准之苛刻也是相当惊人的,故每一件千锤百炼、精挑细选的完整作品,均是在最严格的甄选标准下入宫,而每一件传世美器的身后,都有着无数或许只因微小制作瑕疵而落选被掩埋地下的不幸殉葬物,如此看来,苏富比能够成就这只亿元经典拍品,也是理所当然的。根据前苏富比亚洲区主席朱汤生先生的研究统计,现存传世的成化瓷,绝大部分藏在北京和台北两个故宫,而在全球私人手中的藏品也仅有二十余件(Julian Thompson,List of Patterns of Chenghua Porcelainin Collections Worldwide –The Emperor’s Broken China: Reconstructing Chenghua Porcelain,伦敦苏富比,1995年,第116-129页),其珍稀名贵程度堪比宋代汝窑。

  尺寸造型相若、内外皆绘的成化青花宫碗是成化青花瓷中的一小组顶级作品,属于成化瓷器烧造的第三阶段成熟期(约1481-1487年)出品,其瓷胎、白釉、成型、青料、画工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雪白细腻的瓷胎经过反复的凝练,显得轻盈纯洁,釉汁温润透亮,其玻化程度已臻完美,微闪蜡质光,有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亲切的触感,仿如羊脂美玉,甜美甘醇。碗型乃精范所制出,饱满端庄,无可挑剔,正合手中把玩。又因选用了国产的“平等青”钴料,或单独或配合进口钴料,创制出清丽淡雅、烂漫天真的青花面貌,与雄浑浓重的永宣青花形成了鲜明对比。在题材和描绘风格上,已知传世成化宫碗皆选用永宣时期即流行一时的缠枝花卉纹,大约共有十二种花型样式,一改永宣时期繁缛满铺、笔力粗犷的手法,倾向大面积留白、笔触双勾平涂的新风格,笔法轻盈流畅,焕发出一种全新的、简洁隽秀、富有生命律动感的艺术效果。把玩时,眼、手、心共同感受一种祥和纯净、意味无穷的精神境界,遂成永恒经典。这种极度细腻、温婉微妙的女性艺术气质,据说是与成化帝宠爱的比他年长19岁的万贵妃有关。大英博物馆所藏的一件青花百合碗,正是这种风格的极致。英国著名收藏家肯里夫爵士珍藏的一件成化青花百合花宫碗,曼妙流转的缠枝与清雅质朴的青花相映成趣,呈现出这种宫碗的全部艺术特征。此碗于2002年在伦敦宝龙拍卖行以82万英镑之高价成交。另一件珍贵的瓜藤宫碗,来自著名的瑞士玫茵堂珍藏,亦于2011年4月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专场中以9000万港币的高价售出。(05)


05 大英博物馆百合碗  

  成化瓷器深受明清两朝皇帝之青睐,台北故宫蔡和璧先生曾从大量的史籍文献中检视历代皇帝对成化瓷之钟爱,发现尤以明万历帝和清雍正帝为最(蔡和璧编著Chenghua Porcelain in Historical Context - The Emperor’s Broken China: Reconstructing ChenghuaPorcelain,伦敦苏富比,1995年,第16ff),而在后世竞相仿造成化瓷的作品中,也以万历窑与雍正窑最为成功,青花宫碗自然是仿造的主要对象,特别是雍正窑,在艺术风格气质上也做到了形神兼备的水平。如一件来自北京正观堂珍藏的雍正窑青花宫碗,果然是惟肖惟妙,但仔细端详,雍正窑作品仍无法复制出成化瓷最核心的艺术之魂,那就是一种无法言传的天真而恬静的赤子情怀。早在上世纪初期,西方收藏家就依循中国鉴赏家们的品味,将成化瓷器奉为收藏神物,深深地为成化瓷超凡入圣的艺术水平和烧造品质而折服。如西方最大的中国陶瓷收藏巨擘伦敦大维德爵士珍藏中,就有一组七件纹饰各异的成化宫碗,珍如拱璧,如今放置在大英博物馆的专门展厅中公开展出。实际上,每一件流传于私人收藏家手中的成化瓷,皆有一长串显赫的递藏背景和各种传奇收藏故事。比如苏富比这只秋葵宫碗,就是出自英国肯里夫爵士珍藏的三件成化宫碗之一。英国皇家空军中校The Right Honourable Lord Rolf Cunliffe 肯里夫勋爵(1899-1963年)是上世纪前半叶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最著名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之一。他于1944年从一件汉代的陶罐开始进入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收藏,涵括历代陶瓷、青铜器、玉器、鼻烟壶等。出于不凡的艺术品位和眼光,肯里夫爵士在1947年1月2日以475英镑从当时伦敦蒙特街(Mount Street)上著名的古董商 Peter Boode

  商行买入三件成化青花宫碗(Roy Davids& Dominic Jellinek, Provenance: Collectors, Dealers & Scholars: Chinese Ceramics inBritain & America,England, 2011, p.133)。这件秋葵碗即为三者其一,曾在1971年英国古董商Bluett的展销会上以25000英镑售出,10年后在1981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又以407万港币再度成交,再接下来就是这次1.41亿港币的辉煌。(09)

09 雍正宫碗 

  从150英镑到25000英镑到407万港币到1.41亿港币,这种匪夷所思的价格飞跃,正好说明了真正永恒的艺术价值,无法用价钱来衡量。在幽微的蓝彩釉光中,闪烁着人类不惜一切追求完美、追求理想的本愿,它超越地域,超越时空,超越文化语言,传承下去,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谨以此短文,献给不久前逝世的我国著名古陶瓷专家、原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新园先生。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