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大巧若拙——宋代建窑的黑釉艺术






[日期:2014-02-28] 来源:收藏杂志  作者:佚名 [字体: ]

   

大路后门窑址堆积如山的匣钵和窑具   

窑址保护碑   



日本国宝·南宋曜变天目(稻叶天目)建窑盏

    高7.2厘米  口径12.2厘米

    重量276克

    日本静嘉堂藏,原系德川幕府将军祖传名物。

    宋代社会盛行斗茶,各色茶盏大行其道,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产于闽北建阳水吉镇芦花坪一带的建窑黑釉盏了。

    建窑盏以各种窑变斑闻名,而窑变斑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建窑胎和釉中富含的铁。自然状态下,铁的存在分为氧化亚铁(FeO)、三氧化二铁(Fe2O3)和四氧化三铁(Fe3O4)3种形态。氧化亚铁呈黑色,黑釉就富含氧化亚铁。不过氧化亚铁不稳定,很容易转化为三氧化二铁,所以烧黑釉要求高温且窑内完全呈现无氧气氛。

   

北宋建窑主窑址芦花坪远眺   

南宋建窑油滴小圆盏   

南宋建窑鹧鸪斑盏

    纯黑釉并不容易获得,古黑釉瓷器大部分都带有暗褐色或者酱色,部分呈鳝鱼黄色,就是因为窑内气氛不容易做到完全无氧。纯黑如墨的建窑盏也不多见,大多也带有暗褐色或者酱色,正因为如此,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评价:盏色贵青黑。青黑就是漆黑,或称绀黑。三氧化二铁最容易出现,在常态下十分稳定,外观呈棕红色。建窑之金兔毫以及金、元时期北方窑器上常见的铁锈花就是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不常见,是混成物,呈暗红色,在富氧气氛下形成。呈金属光泽的曜变斑、油滴斑和银兔毫却不完全是铁的功劳,它的成因更为复杂,是胎土中所含不同类金属如锰等,在高温下析出后突然冷却而产生的结晶体,这就不是人为能够完全控制得了的。也正因为如此,这类窑变瓷器才如此珍贵难得了。

    建窑在中国制瓷史上的杰出成就,在于它首创了几种特殊的结晶釉,其千姿百态的自然窑变令人叹为观止。这其中兔毫丝最为流行。所谓兔毫丝,是在黑或褐色釉层中透射了均匀细密、状若兔毫的自然结晶釉纹,故名。兔毫丝形成的机理与胎釉含铁成分高有极大的关系,在高温烧制过程中,釉受热产生的气泡将熔入釉中的铁微粒带至釉面,当温度达1300℃以上时,釉层流动,富含铁质的部分逸出釉面,向下垂流,冷却时金属介质结晶留在釉层表面,形成了细长似兔毫的条纹。建窑工匠最大的功绩就是发明了能产生并控制黑釉兔毫丝的特殊工艺。

   

南宋建窑圆口钵   

宋建窑玩具狗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