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神奇的锔瓷艺术






[日期:2014-03-29] 来源:东方收藏  作者:佚名 [字体: ]

    瓷器是易碎之物,在多数人眼里,衣服破了尚可打个补丁继续穿,倘若瓷器碎了,那就真的报废了。而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百姓们惜物如珍,崇尚朴素节俭,坚硬耐磨的瓷器虽可持久使用,一旦破碎却无计可施,于是民间工匠开始琢磨如何对陶瓷进行修补,锔瓷技艺由此应运而生。   


    锔瓷,就是在瓷器上打补丁,在裂开瓷片的裂缝处两侧对称钻孔,但不钻穿,然后使用金属锔钉固定,锔好的瓷器除外观外其它均与新瓷无异,甚至能盛汤不漏。这项工艺在《本草纲目》描述金刚石的部分就有记载,因而可以推断至少在16世纪中叶这种技术已经相当普及,其起源将会更早,应该有上千年的历史。

    金刚钻是锔瓷中最为关键的工具,古语云: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说得就是锔瓷。由于瓷器的硬度非常高,除了钻石,各种金属钻头都无法在其上顺利打孔钻眼。常见的金刚钻大约是长约10厘米,为手工打造的铁钻杆,钻杆中部套着一节毛笔管粗细的竹子外套,外套的两端用铁箍把竹外套和钻杆固定在一起,再在普通钻具的钻头部分用铜焊的方法镶上一颗极小的金刚石。   


    匠人在锔瓷时,一般坐在小板凳上,膝盖上蒙一块厚布,先用小刷子把碎瓷裂缝处刷干净,然后把碎片和残瓷对齐,用一根带钩的线绳把钩挂在瓷沿上,线绳从瓷底绕几圈把碎片固定住。接着拿出杵钻,用类似琴弓的钻弓子弦绕在钻杆上作动力,在残瓷和碎片上钻出左右对称的小槽,再用砸扁的铜丝做成的锔子嵌入槽内固定住,外面抹上油灰后就算补好了。

    锔瓷工艺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入了一些艺术特色,锔瓷匠人不再仅仅拘泥于将残瓷修好了事,而是根据所修补瓷器的实际状况,融入自己的艺术创造,令补丁成为瓷器的装饰品,使其比修补前更具特色。   


    传统的锔瓷工艺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节俭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先人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虽然现在已与我们渐行渐远,但它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应该被铭记,被华夏子孙代代传承下去。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