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古代暖手炉赏析






[日期:2014-02-19]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字体: ]

      “手炉”是在火炉的启示下演化而来的,由炉身、炉底、炉盖(炉罩)、提梁(提柄)组成。有八角形、圆形、方形、腰形、花篮形、南瓜形等,大部分是由紫铜、黄铜、白铜制成,也有少量瓷器制品。在手炉制作工艺中,最吸引人的当数花纹纷繁的炉盖。作为散热区,镂空雕刻的炉盖有五蝶捧寿、梅兰竹菊、喜鹊绕梅等众多纹形,跟炉身的福禄寿喜、花鸟虫鱼、人物山水等花纹相得益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博大精深。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荷塘莲纹海棠式手炉

清乾隆 铜胎掐丝珐琅花蝶纹海棠式手炉

清 铜錾刻人物纹镂空式手炉

清乾隆 铜八方手炉

清乾隆 铜双龙纹手炉


清雍正 铜錾龙纹手炉

      手炉形制如小瓜大小,又可随手提动,比火盆、火炕等取暖工具方便得多。且古代人宽袖大袍,手炉可置于袖中或怀中带着,所以又有“袖炉”、“捧炉”的雅称,也亲昵不少。过去的读书人,有了手炉,就能暖手疏血,书写绘画两不误,正是“纵使诗家寒到骨,阳春腕底已生姿”。 手炉它们曾陪伴多少清贫的文人度过寒冷的耿耿长夜,又在枯燥的读书生涯中,平添了几许“红袖添香添暖”的温情。
      自唐朝始创,至明朝中后期,手炉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清末以后,手炉工艺开始衰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江浙一带仍有少量生产,随着社会的进步,手炉逐渐失去了使用价值,但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收藏爱好者喜爱的艺术品。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