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中国最后的毛笔游商






[日期:2012-01-31] 来源:《创业家》杂志   作者:刘鹤翔 [字体: ]

书法普及对制笔工艺的影响在于,对规模利润的追求会使文港笔庄更加忽视本来就不够成熟的工艺水平,“全国有中小学生2.67亿,这意味着一个庞大的需求。这会促使一些人将精力投入规模化生产中,而有了规模利润,好的笔师就会流向那些只生产低档次毛笔的笔庄。江西笔庄在工艺上的创造力会趋于薄弱。”从工业的角度看,作坊和笔庄是很脆弱的。

  迄今为止,产量的攀升并没有使江西毛笔真正超越湖笔的历史辉煌。历代相传的上百位知名笔师中,湖笔占了60%以上,湖笔地位的累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江西毛笔历史上未曾以“赣笔”之名于湖笔、徽笔比肩。现在,文港毛笔论规模虽已可观,但众多笔庄和游商散乱无序,缺乏一种能体现专业性和品位的地域规范。邹农耕将文港毛笔称之为“文笔”,尚是一种传播不甚广的定位。

  第二天,在出入文港镇的公路边,记者看到,一个承接福建企业产业转移的“海西工业园”将要完工。文港经济大大落后于沿海,但显而易见,大规模的工业化已经逼近。因此,文港毛笔的繁荣未必是一劳永逸的。邹农耕、李秋明和李小平,都不同意毛笔是一种普通的工业品,而应该是包含了人工之美及文化价值的工艺品。在工业化面前,这样一个“做不大的行业”要良性持续,更多的需要一种文化抱负而非产业雄心。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