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宜兴紫砂壶质量调查:荣辱背后的小生产脉象






[日期:2010-07-27]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作者: [字体: ]

并非真问题的矿源

 

  李昌鸿记得,人人都说宜兴的紫砂矿源好,可是在传统的制作环境中,这个问题并没有被炒热过。“有日本人来厂里参观,我们给他表演,把黄龙山的紫砂原矿扔在水里,第二天化开了,拿出来炼泥制作,结果日本人觉得我们没给他公开配方,说是陶土和瓷器的原料都是几种合起来的,我们反复解释,他们才相信,啊,原来宜兴的紫砂矿料这么好。一种原料就可以做成好的紫砂壶了。”

 

  也就是从那个时代开始,大家开始对紫砂矿料进行学术研究。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所长邱永斌向我们介绍,宜兴其实普遍陶土资源丰富,经过简单处理就可以烧出好的东西来,以黄龙山等地的陶土特别出名,灰紫带红,捏起来有砂感,是因为里面有石英、云母、赤铁等矿物,加上陈化时间长,当地人叫“腐土”,晶体结构也丰富,结果不仅仅是制作过程中很容易加工,而且烧制出来的东西,很有透气效果,他研究,晶体结构和黏土材料在一起烧制中形成了稳定结构,不仅有双重气孔透气,更有双层气孔的效果。“在手工精加工过程中,外边比较粗的泥砂被推到里面去了,结果里外气孔的结构也不太一样。”这样一来,紫砂良好的透气性能就形成了,“吸水又不漏水”。也就是传说中泡茶不馊的由来。李昌鸿他们做过数次试验,在不同质地的杯中泡茶,由于紫砂的透气性能好,所以茶的保存时间很长。

 

  也正是由于气孔的存在,使得茶水浇上去后,气孔渗水,整个壶的颜色会越来越润泽,在博物馆中见一晚清制作的紫砂壶,被茶水滋养得泛出微光,非常悦目。

 

  早在明代,宜兴的黄龙山一带就开始开采紫砂料,传统紫砂泥分成紫泥、红泥、本山绿泥三种,事实上是不同的岩石层中所含金属不同。我们去了黄龙山,这个矿山自从2005年已经封闭,现在又在准备重新开发。

 

  山下是一潭深水,原来几百年都从这里开发,已经将山体挖空下陷,而曾经几百米长的矿洞,也看不见踪影了。当地镇上的干部告诉我们,之所以将这里封闭,并不完全是因为资源枯竭,更多是因生态和安全。2000年,原料总厂倒闭后,这里开始出现了很多挖矿企业,政府无法管理,之后限定为发包给一家公司开采,期限为一年,可是这一年内,这家公司开始疯狂开采,大面积破坏生态,包括安全问题也无法保证,于是,2005年之后,宜兴“人大”决定禁止开采黄龙山,所需原料由别处和外地获得。

 

  邱所长觉得,宜兴出产的陶土质量都不错,即使稍加各种化学材料再进行烧制,在食品安全上也有保证。“我们现在的科研项目都已经不包括紫砂土的材料研究了,因为那是很陈旧的课题,即使研究也拿不到经费。”李昌鸿也解释,其实稍微有所添加的原料是没有问题的,他们厂从80年代就进行科学研究,为了一些产品的色泽,既将矿料混合,又在一些矿料中添加金属物质。他手中的杯子,就是那时候的产物,已经被滋润得乌黑,他笑道:“我就是拿出来给大家看看,我喝着根本没有毒嘛。”

 

  但是在制作上,制作者们说不是黄龙山的紫砂,一则手感不好,二是透气性能不如纯正紫砂矿,包括烧出来色泽不够好看,不传统。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