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阅读新闻

创新成师——对工艺大省一个创新标本的论坛式解剖






[日期:2012-05-04] 来源:魅力中国  作者:佚名 [字体: ]

 “一点点与别人不同”都要用一生来修炼

 中国著名油画家 曹新林


曹新林

  李明原来我教过他,所以我才有机会坐在这个圈子里。

  李明吧,我看着他长大,看着他当警督,在河南电视台闯荡,跟这个陶艺,好象没什么关系呀。突然做起陶艺,都叫好,还都说是创新。

  创新,说着很简单,实际上这个话题大的不得了,说了几十年了。具体李明在钧瓷上面的创新,一个是把人物纳入到了钧瓷里面。我看过钧瓷展厅里面的那些精品,历代精品里面,没有这种瓷器,大多数都是器皿。人物呢,很少很少,而且很差。所以,李明以他的西洋素描功底,闯到这里面来,肯定是一个新东西。就是一个创新,是以前没有的。再就是,他的“团块”实际上也是一个西方雕塑的理念。罗丹说,什么是雕塑,把它从山上扔下去,摔不烂,就是雕塑,讲的是“团块”。李明的东西,就是个“团块”。他的所有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一团。这也是一个新的观念,这在钧瓷里面,原来也是没有的。器皿它是一个状物的东西,李明这个“团块”,是西方圆雕的一个理念。他弄进了钧瓷,所以也是创新。我刚才翻郭(爱和)老师那个书,里面的三彩,那个“虎虎生威”很好看;一些水乡,还有“太阳花”,都非常好。以前三彩也没有这。这就是创新。

  很多老师都讲到作品的个性问题。这个在艺术界谈的很多,全面地讲,应该是时代的、中国的、个人的,这三点。时代的,就是说你的钧瓷是21世纪的钧瓷,不是别的朝代的,必须是当代的一个东西。这里面,又牵涉到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艺术发展史的问题。艺术发展史实际上不是一个发展史。艺术是演变史。它不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往上发展的。比如说,原始彩陶和青铜器,青铜器的锻造应该比彩陶的科学技术要复杂得多,但是原始彩陶的审美和青铜器的审美,这个就没有高下之分。甚至有的人更喜欢原始彩陶那种天真、烂漫、善良。青铜器里,那是狰狞、压抑、王权。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艺术。这里面哪高哪低,谁也说不了。艺术没有可控性。什么时候出个人才,不知道。谁知道什么时候冒出个梵高,什么时候冒出个李明,不知道。将来会不会有个王明、陈明,也不知道。也许李明高潮过去以后,就下来了,没人了。它完全是个人的智慧、情感演化出来的东西。

  “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我觉得这句话,还是成立的。因为它是艺术品,因为钧瓷是非常难控制的。如果说烧钧瓷变成我想把它烧成什么就能烧成什么的话,这句话可能就不存在了。如果我们理解“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话,因为它是艺术的不可控性所造成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烧出个精品来,就行了。再说,如果你一定要控制它,肯定你就是个大路货了,就是商品了。

  我在十几年前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手工劳作万岁》。现在收藏什么?收藏手工劳作的东西。只有艺术这个东西将来是手工劳作,其他的,恐怕都不是。最终当所有的东西都机械化的时候,唯有人的手工劳作是最昂贵的。艺术品是人工里面最精华的一个东西,所以它可能是最昂贵的,也是收藏里面唯一的一个取向。

  人们总以为艺术家是天生的,好象是从娘肚子里面一出来,我就可以成为艺术家。其实不是这样的。无论是工艺品还是艺术品,造就一个艺术家,需要一辈子的时间,需要一生的努力,因为他的积淀是缓慢的,因为他对于人生、对于社会、对于艺术的体会也是漫长的。也不是说哪一天做个梦,哪一天发明了一个图式,创造一个符号,就能解决问题的。现在很多中国的理论家确确实实是太低端,对很多年轻人灌输这样一种观念:你赶紧去创造自己的个人特色吧,好卖钱,画商好找你。所以很多年轻人就跑到北京,到处漂,一天到晚就苦思冥想,想搞一个符号,想搞一个别人没有的、个人的东西,个人的一种图式,然后一夜之间就有批评家来炒作你,然后画商跟着来,你就暴富,就发财了。这个伤了几代人。实际上,事情绝没有这么简单。一点点创造,一点点与别人不同,都是需要几十年的努力才能达到的。

  所以吴冠中说,风格是看不见的,你本人是看不见的,因为它是你的背影。别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已经怎么样了,我已经有风格了。实际上根本就不是你自己看得出来的。这个东西,是要用一生来修炼的。

 

李明与自己的作品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绿宝石 | 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