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言谈中国陶瓷与伊斯兰文化
2018/6/22 14:53:59
金立言出生在北京的回族家庭,小时候就跟着祖父去清真寺礼拜,尤其是星期五主麻的日子,按照伊斯兰教规,只有到清真寺聚礼,功课才能成立。记得有一次下了主麻拜,在北京东四清真寺的会客厅,赫然看到青花阿拉伯文砚屏就摆放在正中的桌面上,两边还陈设了其他古瓷,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赴日本留学,专攻陶瓷,注意到海内外公私收藏中多有正德官窑瓷器带有阿拉伯文或波斯文装饰,越发激起他的兴趣。2002年,在东京召开的东洋陶瓷学会上,恰逢庆应大学讲师佐藤サアラ作有关此题目的研究报告。2007年归国,金立言入职中国嘉德瓷器工艺品部,工作之余,每当看到有阿拉伯文装饰的明清瓷器时,自己也尽力购藏,汇集清代青花,粉彩等作品十余件,颇具特色。敏求精舍诸位资深藏家近年着重收集反映宗教文化的明代瓷器,琳琅满目。其中,正德青花阿拉伯文大罐和北京首都博物馆收藏之罐尺寸纹饰相同,堪称一对,至为重要。借此机会,笔者也介绍少许资料,对正德时期的阿拉伯文官窑瓷器略作探讨。
伊斯兰图案纹饰除了符合阿拉伯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审美趣味,其充满自然、优雅、梦幻的艺术魅力,当它们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互相交流、互为借鉴、相互交融之后,便赋予作品以全新的文化内涵,从而带给人们异样的审美冲击。
清 广彩阿文大碗
据文献记载,早在唐代,我国瓷器上就出现有伊斯兰文化风格的纹饰。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在中国陶瓷输往伊斯兰地区的同时,伊斯兰装饰艺术也对中国陶瓷的器型和装饰产生了影响。
伊斯兰教装饰艺术中的植物图案、几何图形和书法文字被普遍地用于陶瓷、金属、染织、玻璃工艺及玉器等工艺美术中,其中以制瓷成就最为突出,并且在很多伊斯兰国家中,陶器是艺术表现最高形式之一。
清康熙 青花阿拉伯文筒式炉
明代官窑中的伊斯兰文化影响
明朝是伊斯兰教在中国迅速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回族在我国最终形成的时期。这是因为自唐宋以来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波斯、中亚等地商人、传教士等从海陆两路来华,其中有些不归者散居各地,娶妻生子。这些人保持着原有的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成为回族的部分先民。
明清时期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瓷器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类,是正德时期的官窑瓷器,这类主要供宫廷使用;第二类是具有伊斯兰文化的民窑瓷器,主要用于国内部分穆斯林使用,不外销;第三类就是针对伊斯兰地区市场的外销瓷。
由于统治者对伊斯兰教的接纳和认可,明代成为中国伊斯兰教内部发展、完善并成型的阶段。据史书记载介绍:为尊重穆斯林的宗教活动,明朝修建了许多清真寺以示恩眷,同时重用穆斯林,吸收其中的精英到朝廷任职等,对伊斯兰教的尊崇也表现在对其文化的兼收并蓄上。永宣青花的伊斯兰风格正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中形成并逐渐强化。
明代正德皇帝对宗教的态度是兼容并蓄,且身体力行。他通晓佛经梵语,自封大庆法王,迎请活佛。但是,反映佛教气息的纹饰在正德官窑上却很少见到,只有散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公私机构的数例书写八思巴文子四字款的龙纹碗盘。
究其原因,在官窑的烧造上,在他身边的回人太监及宠臣等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带有阿拉伯文波斯文的青花瓷器一定都是六字官款,迄今没有一件例外,这表明当时有明确的写款规章,以突出此类瓷器的规格。
故宫馆藏正德官窑青花笔架
另外,我们注意到此类器物中,文房用具占了相当比重,而且都是不见于前朝的创新品种,包括砚屏、瓷砚,两种造型的笔架,各式七孔花插,各式香炉、盒子等,这些造型的官窑均非用于外销,其用途限于宫廷之内。正德之后,阿拉伯文或波斯文的装饰题材再也没有出现在官窑瓷器。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