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岳明谈龙泉窑黑胎青瓷的考古发现与认识
2018/8/8 12:34:29

 
  龙泉窑是中国瓷业史上最重要的窑场之一,更是几千年来中国青瓷生产高峰时期的典型代表。据目前考古调查资料来看,龙泉窑可以分为东区和南区两大区块,其中东区产品主要流向普通民众和外销,南区产品主要流向宫廷和贵族。关于龙泉窑的学术问题很多,黑胎青瓷的面貌与性质这一议题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涉及到的内容很大,面貌也最复杂。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学术梳理,以期理清某些问题并推动该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龙泉窑黑胎青瓷的探索历程
  (一)民国时期陈万里先生的早期调查工作

 
  龙泉黑胎青瓷首次被发现于民国时期。从1928年起,陈万里先生就开始对龙泉窑进行实地调查,黑胎青瓷即是其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关于研究龙泉青瓷之最大问题,多少年来横梗于我之胸间者,即为章生一窑之烧造地点。其在大窑耶,抑另有地耶,此其一。所谓章生一之哥窑,究属何种物品;所谓百圾碎,所谓紫口铁足,又作何状,此其二。我自十七年第一次调查大窑青瓷以至今年一月,已三次矣,此横梗于我个人胸间之疑问,固无日不萦迥盘旋于我之胸际,而终不得一明确之解说也”。1939年,在他第四次龙泉之行中,终于于大窑岙底发现了黑胎产品,并具有紫口铁足等特征。在随后的第五次龙泉之行中又于溪口瓦窑垟发现了同类产品,“墩头与坳头两处之黑胎作品,其为同一时期,可以假定。但如此认此黑胎作品,即为哥窑,则所谓哥窑者,在大窑耶,抑在墩头耶?”
  (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
  正式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50、60年代。为了恢复龙泉青瓷的烧造工艺,1959年末至1960年初,朱伯谦等先生对龙泉窑核心地区的大窑、溪口、金村等地进行了调查及小规模的试掘。其中在大窑、溪口两地确认了五处烧造黑胎青瓷的窑址,之后又在溪口骷髅湾和李家山两处窑址也发现了黑胎青瓷产品。这样,龙泉烧造黑胎青瓷的窑址就增加到了7处。
  在发掘结束之后,朱先生着手对此次考古工作的成果进行梳理并发表,他认为“相传章生一在龙泉琉田主一窑,所产瓷器为黑胎、紫口铁足、青色釉,有开片。这些特征与大窑、溪口窑址中出土的黑胎青瓷相吻合,黑胎青瓷应当是哥窑的产品无疑”。后来冯先铭先生对哥窑一说提出质疑,并提出仿官说,朱先生随后修订了其原先的观点并转而支持冯先生,此后这一观点被较广泛的接受而几乎成为定论。其实,朱先生文中所谓的“紫口”,从描述的有盖的“器皿如盖碗、盖钵、盖罐、盒和壶,……等的口沿,都露紫胎”来看,是还不能称之为紫口的,因为这些所描述的产品都是口沿刮釉,而不是因为器物唇部较尖,高温下釉往下流淌,而使得器物口部之胎色若隐若现,呈现出的紫口特征,其性质应与铁足相当,但所提及的这几处窑场中,确实出土了一批紫口铁足的标本。而把黑胎青瓷出现的年代定为“应在南宋宁宗执政的前后即南宋中晚期,不会更早”的结论,似乎有商榷的余地。
  (三)新世纪以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调查、试掘与发掘工作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各方面原因的限制,龙泉窑黑胎青瓷相关的考古工作就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但这一问题却一直萦绕在考古工作者的心中。
  黑胎青瓷其相对较小的器形、规整的造型和接近南宋官窑的胎釉特点以及多仿古礼器造型的审美取向,表明了其与其他大宗产品使用对象和功用的不同,因而对这类产品的性质,就出现了从官窑、仿官到哥弟窑的争论,其年代也始终未能取得统一的意见。其根本原因即是没有一个较全面的科学的考古发掘,以往的研究都只能从宫廷收藏品和零星出土的器物来推断这类产品的年代、功用和性质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