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窑褐彩青瓷略述
2019/1/26 12:15:14
瓷器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是时代同步的映象,也是社会生活习俗的缩影。一部东瓯史半部在瓯窑。伟大的瓯地先民,以瓷器为载体,淋漓尽致的展现出生活的品质和对美的理解与追求。不朽的瓯器,浓缩时空的距离,积淀历史的深厚,彰显时代的精神。
温州陶瓷业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商周时期,便开始烧制陶器和原始瓷,至东汉中晚期,窑工们在此基础上成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历史文献中并无直接称出产于东瓯窑口的瓷器为瓯窑,但瓯窑作为一座烧制与流转时间久远的地方名窑,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温州地处古东瓯王国,古称“瓯”,亦称“东瓯”,大部分窑址又分布在瓯江沿岸,因此温州地区的瓷窑被后人称之为“瓯窑”。瓯窑的窑址众多,目前已发现的窑址多达200余处,是我国古代规模很大的一个瓷窑体系。
虽然,古代文献并无直接指出温州当地的瓷窑即为瓯窑,但是,“瓯”字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出现瓷器上面。1986年考古发掘的永嘉夏甓山窑址中就发现了一只外壁刻有“瓯域”两字的匣钵,这是最早发现“瓯”字。
东晋“瓯域”铭文匣钵
瓯地所产的瓷器在古文献中早有记载。西晋杜毓《荈赋》中写到“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是最早关于瓯窑的文献记载,这也使瓯窑成为最早有文献可考的历史名窑;潘岳在《笙赋》“披黄苞以授甘,倾缥瓷以酌醽”中道出了瓯窑生产的淡青色的瓷器即为缥瓷;清蓝浦《景德镇陶录》中也说道“瓯,越也,昔属闽地,今为浙江温州府,自晋已陶,当时著尚”。清人朱琰在《陶说》中就记载“潘《赋》曰缥瓷,当时即以淡青相,后来翠峰、天青于此开其先矣。是先越窑而知名者也。”从各个时期文献中的记载来看,瓯窑在我国的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代,温州的士绅对瓯窑也多有研究。民国时期,瑞安沈凤锵(字桐轩)《天籁阁诗集》详细记录瑞安集云山发现东晋义熙四年(408年)陶瓷(鸡首壶),并自题《桐轩品陶图》,有“平生爱甓复爱陶”句,一时传为佳话。民国十一年(1922年),其赠永嘉名士吕渭英(字文起)《寿永嘉吕文起观察七十寿》诗云“座列秦陶万古春”。后,吕渭英赠沈凤锵“古陶五种,完好无缺,皆汉时物。”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文物收藏家单宾写《永嘉晋瓷出土记》,详细记录了瑞安桐岭等地出土瓯窑的实况。
1937年夏和1954年11月,被誉为“中国陶瓷考古之父”的陈万里先生两次来温实地调查温州西山窑址,并撰写报告发表在《建国以来对于古代窑址的调查》和《瓷器与浙江》上,从而使瓯窑引起国内外陶瓷界的广泛关注。
《桐轩品陶图》温州博物馆藏
《天籁阁诗集》温州市图书馆藏
《永嘉晋瓷出土记》单宾手稿
瓯窑是浙江主要窑口之一,与同时期的越窑有很多共通之处,但温州当地的瓷土氧化铁和氧化钛含量略低,故与越窑相比较,瓷胎呈色较白,白中略带灰,釉色淡青,色泽匀净滋润,玻璃质感强。
越窑青瓷和瓯窑青瓷的胎质对比 (上瓯窑下越窑)
褐彩最初是作为一种“缺陷”出现的,即釉或胎的某个部位,因铁成分过高,又未还原彻底,以至出现褐色或黑色斑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很快受到了窑工们的重视,于是就有意识的在器物的局部施加含铁量较高的褐色釉彩,并逐渐掌握了这一规律,褐彩这种技艺就孕育而生了。
瓯窑与越窑的褐彩成熟期皆在两晋时期,相似却又有所不同。从化学分析上看,瓯窑的胎氧化硅含量较高(71.6%-77.2%),氧化铝含量较低(16.6%-20%),这与越窑的胎相近;瓯窑的釉中氧化钙含量较高(21.3%-23.3%),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