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树陶瓷研究论:瓷器化妆土工艺的产生与发展
2019/12/29 11:36:36
化妆土是用经过特别加工的、较细的瓷土或专门选用的高铝低铁原料调成的一种泥浆。窑工将化妆土加施在胎体质地较粗糙或胎色较深的瓷器的胎釉之间,以改善瓷器的质量,并起到美化瓷器或改变瓷器呈色的作用。在化妆土高度发达的阶段,窑工也曾使用高铁原料施于器物露胎部,起到美化器物表面,改善器物质量的作用。化妆土主要起到以下三种作用,第一,改善胎体表面的光洁度,主要应用于胎质较粗,吸水率较高的瓷器上,克服由于胎质粗糙而造成的釉面不匀,这在早期的青瓷上应用较多。第二,改变瓷器的呈色,主要用于胎色较深的瓷器上,施了化妆土以后,透过玻璃质釉,使器物表面呈现出化妆土的颜色(一般是白色),由此而成为生产白瓷和釉色浅淡的青瓷的一种重要方法。第三,应用于乳浊釉、结晶釉和黑釉器物上,主要施用于器物底部未施釉的部分,以改善露胎部较粗糙、不够光洁的现象,这种化妆土也常常被称为护胎釉。
通过施用化妆土来改善瓷器的质量,是简单易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因此各窑使用化妆土的时间大体都在瓷器创烧不久,并在中国制瓷业的发展史中长时间、大范围的使用。化妆土是中国制瓷业中最流行、最重要的一种工艺技术,对制瓷业的发展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化妆土的使用与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为改善釉面而使用—化妆土的肇始阶段
在瓷器上使用化妆土以改善质量,此法首先在中国南方地区出现。以往认为,在西晋时期(266~317年)浙江婺州窑首先使用了化妆土,是婺州窑窑工在制瓷工艺上的一项创新。但新的研究表明,江西丰城的洪州窑在更早的三国吴时期就开始使用化妆土。江西省南昌市东吴高荣墓中出土了一件青褐釉麻布纹四系盘口瓶,此瓶施釉不到底,从未施釉的部分可见通体施了一层与胎色完全不同的棕褐色的“陶衣”,(图一,1)这应该就是瓷器上使用化妆土的雏形。尽管现在还没有关于这件四系瓶上使用的化妆土的检测和分析资料,但直观可见为一种不同于胎料的特殊原料。据研究,婺州窑青瓷上使用的化妆土是经过淘洗的制坯原料——瓷土,质地细腻,呈乳白色。在衢州市街路村西晋元康八年(298年)墓出土了一件瓷碗,其胎面上施有化妆土。其时代晚于南昌出土的四系瓶,化妆土的原料已发生变化。不过,目前在窑址上还未发现出土于西晋地层的施化妆土的青瓷。武义履坦村、王宅村出土的东晋瓷碗、盏、壶(图一,2)等器物,在胎表面均施一层乳白色化妆土,表明东晋时期婺州窑使用化妆土已经成熟并得到普及。东晋时期(317~420年)浙江上虞、德清等窑也开始使用化妆土。德清窑在东晋时的产品主要有青瓷和黑釉瓷器,化妆土在青瓷上广泛使用,呈乳白色,目的是为了改善较粗的器物胎体表面,使烧成的瓷器釉面光洁匀净。(图一,3)可以看到,在两晋时期化妆土的使用还处于开创和走向成熟的时期。
图一 1.东吴高荣墓出土青釉盘口壶 2.东晋婺州窑盘口壶 3.东晋德清窑青瓷碗
南朝时期(420~581年),化妆土的使用开始在南方地区普及开来。南朝时期浙东地区越窑的生产处于低谷时期,而江西丰城窑(洪州窑)和湖南湘阴窑(岳州窑)先后成为青瓷生产水平最高的窑场。在这两个窑场,化妆土的使用多与追求浅淡釉色的精品瓷器相关。江西丰城窑在南朝时期比较普遍地使用了化妆土的技术,如1972年江西吉安县永和镇出土的一件南朝-隋代的青釉环足砚,从砚面和底部可见施有一薄层灰黄色化妆土,(图二,1)在南昌基本建设工地上曾出土一件南朝-隋代印花平底碗,底部的灰白色化妆土亦清晰可见。(图二,2)隋代出现了施用明显呈灰白色化妆土的青瓷,器物的呈色明显偏向淡青色,如2011年江西省吉水方后山隋开皇十年(600年)墓出土的一件青釉戳印枝叶纹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