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冰丨成熟青花瓷诞生于元代景德镇的原因
2021/7/15 13:24:35

摘要:青花瓷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的一种釉下彩绘瓷,以端庄的造型,莹润的釉质,典雅的蓝彩,丰富的题材而闻名天下。生产青花瓷的材料和工艺条件在唐代就已经具备,到了宋代,中国制瓷工艺水平更是如至巅峰,但是,为何直到元朝才出现了成熟的青花瓷;而所谓的“唐青花”究竟如何定义;元代浮梁县的“浮匠”是否全部是色目人,他们对元青花的生产和出口又起到了怎样的影响。从工艺学、图像考古学、人文历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出一些有关元青花起源、分期、生产、外销等方面的演变过程和因果关系。
关键词:元青花;至正型;进口钴料;唐青花;外销瓷
元代之前青花工艺的发展
蓝色在中国一直都属于边缘色彩。钴蓝料的使用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埃及和西亚地区。在我国,钴料直到战国才开始作为装饰色彩被使用,在这一时期的琉璃器上有用氧化钴装饰的痕迹。图1是现藏于甘肃博物馆的战国蓝彩“蜻蜓眼”琉璃珠,于1999年出土于甘肃平凉战国墓中,上面的蓝色即为钴的发色;(图2)的蓝彩镶嵌琉璃珠,1983年出土于长沙麻园岭战国晚期贵族墓葬,现藏于长沙市博物馆,二者化学组成上同属PbO-BaO-SiO2系统,均符合国产特征,说明战国时期,钴料装饰琉璃的工艺在南方已经出现。唐朝开始生产使用钴料做装饰的铅釉陶器,唐三彩上面的蓝色即是钴的呈色(图3);如果说这只能称之为钴蓝釉,而非钴蓝彩,那么1970年江苏扬州唐城遗址发掘出土的白底蓝花瓷片(图4)则可以算得上是青花瓷的鼻祖;随后1998年在晚唐沉船黑石号上也发现了用钴料绘制的瓷盘(图5),2006年在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发掘的唐墓中又出土了2件青花彩绘瓷塔式罐(图6)。
 
图1战国蓝彩“蜻蜓眼”琉璃珠
图2 战国四眼蓝彩镶嵌琉璃珠
 
图3洛阳关林唐墓出土唐三彩马
图4唐代白底蓝花瓷枕残
 
图5“黑石号”沉船出水唐青花瓷盘
图6 郑州唐墓出土青花塔式罐
以上文物说明,唐代确实是中国青花瓷的滥觞期。通过科技测试,这些文物中的彩绘料和巩县黄冶窑出土的青花标本有着相似的Fe/Co和Mn/Co比,同属高铁低锰型的钴料,部分含有铜和砷,这种原料尚未在国内发现,它们都属于进口料。这表明,巩县窑在停止烧造唐三彩后,利用剩余的进口钴料在自己生产的白瓷之上进行装饰,发明了最早的青花瓷。
从黑石号出水的那件瓷盘(图5)来看,上面的图案应该是模仿自西亚的青花陶盘,(图7)中的青花绿彩陶碗产自8—9世纪的伊拉克,碗壁上的四瓣棕榈叶和图5巩县窑青花盘上的图案一致,类似的纹饰还出现在了同一时期伊朗南部地区生产的白釉蓝彩阿拉伯文陶钵之上(图8)。唐代后期,由于阿拉伯势力对中亚的控制以及吐蕃人对丝绸之路的阻隔,进口钴料用尽之后,巩县窑便不再生产青花瓷。至于唐青花和元青花之间有没有工艺的连续性和传承性,则有赖于考古界进一步研究。
 
图7 青花绿彩陶碗
图8 白釉蓝彩阿拉伯文陶钵
宋人喜爱青瓷,甚至认为“白不如青”,白地彩绘瓷在宋代仅流行于民间。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宋代没有发现钴蓝釉瓷,而钴蓝彩绘瓷仅在2座塔基下面出土有一些瓷片,一处是1957年发掘的浙江省龙泉县金沙塔的塔基遗址,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下,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这2座建筑的年代分别是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和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1]。经过取样测试,着色元素中的铁钴比为0.61,锰钴比为10.25,青花发色晦暗无光,使用的是含有大量锰元素的国产钴料,它们和唐代的青花瓷应当没有关联。浙江拥有本地的钴土矿,所以,这几件青花瓷片很可能是国产钴料用作瓷器彩绘的先例。
青花瓷在元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