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英挺:金村窑的精美酒具
2021/9/15 12:53:19
金村,位于丽水龙泉市南部,琉华山西麓,与龙泉窑最核心产区大窑一山相隔,南北对峙,并有古道与大窑相通。
据龙泉市小梅镇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金村一带有近三十处五代至宋元的古窑业遗址,尤为外界所熟知的屋后山、溪东、大窑犇一带还保留有大量的古窑址群。这些窑区地段狭长,为群山环抱,有溪流蜿蜒曲折于山谷间,汇入瓯江,溪边至今还保留有码头遗迹。
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四记载:“青瓷,初出于刘田(大窑古称刘田,亦作琉田),去县六十里.次则有金村窑,与刘田相去五里余……”此处引自《龙泉县志》(可能为南宋何澹所修版本),基本代表了后世对金村窑地位仅次于大窑的评价。事实上,金村窑更早于大窑,与庆元交界的金村一带是龙泉窑最早烧制青瓷的地区之一,它是龙泉青瓷迅速崛起于五代北宋的第一个瓷业中心。
五代至北宋早期这一阶段,是龙泉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龙泉窑的迅速崛起期。这一阶段的制瓷中心是金村,五代北宋之于金村犹如南宋之于大窑;而淡青釉之于五代北宋犹如粉青梅子青之于南宋。金村窑淡青釉制品,胎白釉淡,胎骨坚薄匀称,造型规整端巧,制作精细讲究,器表施以纤细划花,器底大多满釉,采用泥点加垫圈支烧。器类品种多样,壶、瓶、罐、炉、盘、碗等均有发现。此类淡青釉产品,以往在龙泉境内也曾有零星出土,但因与龙泉早期青瓷面貌相去较远,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未能正确认识,并往往被误断为越窑制品,至今仍未引起重视。本文试以几件淡青釉酒具为例,一窥金村窑曾经的辉煌。
五代两宋普遍流行的酒具组合形式主要有台盏、执壶,以及与执壶(也称注子)相配套的温碗、装酒用的经瓶(即梅瓶)等。先将储存在经瓶中的酒倒入执壶,借助温碗内的热水加温,然后再斟在台盏或盘盏中引用。
南唐御用画师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取材于唐十八学士夜宴典故的宋佚名《夜宴图》,宋徽宗赵佶《文会图》等画作里均有这种执壶温碗以及台盏配合使用的情形。
墓葬窖藏出土的例子也很多,如1981年北京八宝山辽统和十三年(公元995年)韩佚墓有越窑青瓷注子温碗及台盏成套出土;1993年四川彭州市西大街宋代金银器窖藏有数套银经瓶、银台盏、银注子、银温碗出土。金银器酒具器形可与陶瓷器互证,尤其台盏造型,基本一致。
台盏
台盏,或作“台琖”,元人散曲里也呼为“玉台”,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即藏有宋玛瑙台盏。台盏起源于托盏,因托盘有高脚,上面中央有小圆座,整体呈台状而称盏台,托盏的托盘则为盘碟状,下无高足,上亦无圆座,所以台盏可视为托盏的进化形态。
台盏是一种高级酒具,《辽史·礼志》有重要仪式中贵族“执台盏进酒”的记载,《元史·舆服志》将台盏定为区别官员官阶的器皿之一,对其使用规格作了限制。根据出土或传世的实物来看,瓷质台盏大都制作精美考究,越窑、汝窑、定窑、耀州窑、湖田窑等各大名窑均烧制过台盏,量少而精。
五代/北宋 龙泉窑执壶及台盏
上图酒具组合中,类似的蕉叶纹双系盂口执壶或许在五代北宋龙泉窑中较为常见,但是这对完整的精美台盏,却十分的稀罕。该台盏由盏台和盏子组成,盏台作高足盘状,折沿,葵口,浅腹,下具高足,圈足微外撇,盘心凸起如一倒扣小盏为承台;盏子敞口,平唇,盏壁微弧,并压印五道外凹内凸的直线,两道压线之间呈花瓣状,圈足较高,微外撇。盏子圈足大小与盏台托口大小十分吻合,且葵口花瓣及圈足外撇等造型互相呼应,胎釉呈色一致,应为成套制品。
五代/北宋 龙泉窑台盏盏台标本 金村窑窑址采集
笔者在金村一带窑址实地考察中也采集到过台盏盏台的标本,样式大同小异。如上图,前者为典型五代至北宋早期的淡青釉器,承台装饰凸起的双重覆莲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