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毛:岳州窑相关问题再议
2023/9/10 16:53:48
本文结合文献与实物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岳州窑兴衰时间、分期、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硅酸盐版《中国陶瓷史》将越窑作为唯一在东汉中晚期始烧成熟青瓷的瓷窑,然近年考古材料表明,岳州窑始烧青瓷时间不比越窑晚,但不能以长沙白泥塘东汉永和元年(136年)M18出土罐作为始烧的最早纪年,窑址出土刻“汉安二年(143年)”的残片才是目前所知岳州窑最早烧造青瓷的确切年代。
衰落时间也并非以往所说的中唐,而是五代。其兴衰可分为东汉至三国、两晋、南朝、隋至盛唐、中晚唐五代五个阶段,每次大的社会变迁均在岳州窑瓷上留下深深烙印。作为最早烧造青瓷的窑场,岳州窑持续时间长,是南朝定制宫廷用器的窑场,对北方瓷业及周边其他地区青瓷业产生深远影响,也为后来长沙窑的兴起提供技术基础和市场空间。
一 始烧与衰落的时间
(一)始烧时间
岳州窑始烧时间,随着对岳州窑认识的不断加深,时间不断提前。之前均根据《茶经》所载,将岳州窑定为唐代。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认为“位于长江中、上游的四川、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区,从已经发现的资料来看,烧造瓷器的时间要比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晚一些,很可能到晋代才开始设窑制瓷”[1],将岳州窑的始烧时间向前推至两晋。
之后,周世荣先生依据1988年青竹寺窑址发掘时T1第三层出土一块“汉安二年(143年)”残片[2](图一),以及1955年长沙白泥塘东汉“永和元年(136年)”砖室墓(018M)出土的青瓷罐[3],将岳州窑始烧年代定为东汉中晚期[4]。李梅田先生在《长江中游地区六朝隋唐青瓷分期研究》一文中,将“岳州窑早期制品,时代可限制在三国时期”,十年之后他又发表了《岳州瓷与岳州窑研究》一文,采纳了周世荣先生观点,认为“青竹寺年代为东汉中晚期,属岳州窑的早期”[5]。
“汉安二年”硬陶残片,1988年青竹寺窑址发掘出土
从窑址及遗址、墓葬资料看,将岳州窑上限锁定在东汉中期是客观且准确的,但需补充说明的是,1988年湘阴窑青竹寺窑址发掘第三层所出的“汉安二年”残片,并非为青瓷,而是印纹硬陶,表面并未施釉,但同一地层中出土大量青瓷残件,共计青瓷2400件,其中罐1571件,(碗,漏字)481件,釜268件,洗92件,碟12件,鏂9件,盂3件,盏2件,壶、甕各1件,无釉素胎器77件,此外还有璧形垫圈、器盖、系、器底等残件若干。其下的第四层为白膏泥和黄砂土层,同样出土青瓷器,共计356件,其中碗246件,坛242件,釜39件,洗7件,甕2件,另有无釉陶器9件。
如以出土“汉安二年”残片的第三层为基准,时代相当时汉中期偏晚,年代在公元143年左右,而其所叠压的第四层年代应早于公元143年。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郭演仪先生检测,釉色呈“青绿中带微黄的色调”,釉中引入草木灰为釉的含钙溶剂,属高钙灰釉。胎中硅含量达70%以上,为高硅质。这次发掘有明确的层位,同时也有绝对纪年,且发现于窑址,排除了外地窑口流入的可能性,由此实锤了至少东汉中期岳州窑已始烧成熟青瓷。此外,1987年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在长沙石矶发掘一座青瓷窑址,拣选标本151件,其中陶器22件,瓷器131件。
这里与湘阴毗邻,与岳州窑“可作为一个大的窑址区”,通过实物比对,其“年代应可早到东汉晚期,其下限年代可能延续到三国”[6]。2017-2018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湘阴青竹寺窑址再次进行了发掘,清理出两座东汉时期的龙窑Y1、Y4[7]。差不多同一时间,湖南省文物考古究所对百梅村河岭上、巷子口两处东汉至三国时间的窑业遗存进行了发掘[8],河岭上清理399平方米,未见原生窑业堆积和遗迹,但地表散布较多东汉至三国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