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潤如玉 著行海內—管窺宋代景德鎮青白瓷造型的審美特征
2011/1/6 20:55:12
引 言
我國是尚瓷的國度,在陶瓷發展歷程中曾有過另他國稱羡的光輝歷史。但瓷器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僅僅是在距今干余年前的宋代,這期間南北方各涌現出影響深遠的瓷窑,除我們熟知的Ⅱ大名密(汝、官、哥、鈞、定,一說為柴、汝、官、哥、定)外還有龍泉密、耀州窖、景德鎮窖等著名密口,其中坐落于江西省東北部的-個市鎮 景德鎮,以產“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的青白瓷而舉世聞名,景德鎮集歷代名密之大成,是我國臼宋始的主要產瓷地,制瓷歷史悠久,聞名中外,是中國瓷器最為杰出的代表之一。著名學者郭沫若曾譽“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峰在瓷都。”景德鎮能獲得瓷都的美譽,是經過漫長的創瓷過程,集眾家之長,加之本十優越的自然條件而得來的。清乾隆四十八年版《浮梁縣志》中稱“新平冶陶,始于漢世”即已說明景德鎮的陶瓷在兩漢時期就開始大量生產陶瓷。直至干百年后的宋代才以其生產青白瓷而享譽海內。
景德鎮青白瓷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其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細膩的胎質,秀美的造型,精致的紋飾,清雅的釉色等等,共同成就了景德鎮青白瓷卓著的歷史地位。其中秀美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的青白瓷造型藝術是諸多因素中最為重要的。當代著名學者楊永善教授在《中國陶瓷藝術與造型意識》一文中曾說道: “中國傳統的陶瓷造型,總是循着原來的造型觀念發展的,總是在逐漸變化,衍生出新的造型樣式。”的確,從傳世的宋瓷中可以窺見魏晋之風度,亦可見商周之莊嚴。其時的景德鎮在繼承傳統造型的同時也創制了許多新的優美器型。
一、景德鎮青白瓷造型的形態構成
1.1、自然形態與人工形態
當代著名學者凌繼堯在其所著《藝術設計學》一書
中指出:“人們生活的世界,是,個人化了的自然界,是經過人的加工和改造的結果。”景德鎮自漢始就巳有制瓷記載,經千年的探索,終于在宋結成正果,以青白瓷著行海內,景德鎮在宋代生產出令人稱羨的造型,其重要因素是憑借景德鎮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礦產資源,據陳顯求先生研究,宋代景德鎮青白瓷胎的結搆與一般石英一長石一高齡三成分的瓷器不同,-這種瓷石原料更加適宜生產細瓷,是我國南方地區所特有的。當代學者陳雨前教授在《宋代景德鎮青白瓷與審美》 文申明確指出:“景德鎮地區生摩的瓷石,其組成成分含絹雲母,高嶺石等粘十礦物,它由長英類岩右蝕變而成,其中長石轉變為絹雲母,水雲母和少量高嶺石,故此,景德鎮瓷石經水碓粉碎后加水就有較强的可塑性。”南宋人蔣祈在《陶記》中曾有闡述:“進壇之泥,制之精巧。湖坑、嶺背、界田之所產,已為次矣。”凶此,他得出結論:“景德陶,惜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潔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饒玉’之稱。”這裏所說的“饒玉”實指青白瓷。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富有的礦物資源是青白瓷百變造型的關鍵因素。
人工形態是用自然的物質材料經過人有目的、有意識的加工而成。它具有人的目的性的特點,對其勞動成果人工形態必然打卜了勞動生體——人的烙印。如上所述,景德鎮有悠久的制瓷歷史,在瓷器成型方面有其豐富的經驗可尋,但在宋之前,其所產的陶瓷造型品種極其有限,主要是一些日常所用的碗、盤、碟等簡單的圓器。直至宋始因人文、宗教、哲學、政治等因素導致審美觀點的不同,以及其時制胎、制釉原料的變化和裝燒方法的改進,致使產品造型日益豐富起來達到网內外前所未有之境,令海內外諸多學者瞠目結舌。
1.2、人文形態
人文形態是指從精神、思想領域對陶瓷造型設計的統攝作用。本文所講的人文形態主要從哲學、宗教、文化角度探討對景德鎮青白瓷造型審美風格的影響,也即討論青白瓷體現出的時代人文情懷,以求達到對宋代之文化、宗教、哲學等上層建築作一較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