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不断的陶瓷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赖德全的陶瓷世界
2014/6/16 18:20:21

 
 

赖德全作品 珍珠彩《水乡》   

赖德全作品 珍珠彩《秋江渔歌》
 
    上世纪50年代,赖德全出生于景德镇一个陶瓷名门。外公张志汤,系民国粉彩山水代表人物、景德镇首届陶瓷美术家、一代陶瓷艺术名家,时任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赖德全从小寄住在外公家,常看外公伏案作画,随外公登山写生,潜移默化地产生了艺术兴趣。外公和蔼可亲,工作之余热衷于教他弹琴、下棋、写字、画画。赖德全好学深思、天赋极高,以下棋为例,8岁时已能与外公平分秋色。有次,外公找他下棋,他故作不肯,外公于是说,“下一盘棋,给你买一碗清汤(馄饨)。若你赢了,我给你买两碗”,赖德全旗开得胜,得了两碗清汤。12岁那年,外公正式开始教他画瓷器,从构思运笔到勾线设色,从画面布局到意境传达,都让他受益匪浅。后来,外公又引荐他去向“山水大王”王云泉拜师学艺,从临摹画册到绘制小品,获得了许多启发。
 

赖德全作品 珍珠彩《秋歌》
 
    1976年,赖德全到市新华瓷厂工作,向两位老工艺美术家学画山水、花鸟,进步飞快,每月都能按时完成生产计划。次年,全厂举行技术大比武,他的国画作品荣获一等奖。厂领导见他积极进取、业绩突出,提拔他为团支部书记。1978年,赖德全考上了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美术系,此后三年,系统学习了素描、油画、色彩、图案、透视、美学等相关知识,还不时深入名山大川中写生。他明显感觉到,所学内容一到大自然中,迅速发生了不适应的情况,比如黄山的巍峨挺拔、雄奇瑰丽,让他绞尽脑汁、倾尽所能也无法驾驭。他在自我反思的同时,深刻理解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道理,决心投身自然、加强实践。换句话说,就是先通过亲身体察,把大自然、生活中的美提炼出来,再结合个人感悟、内心情感,将这些美诉诸笔端。经过反复琢磨、长期练习,他的绘画创作渐渐做到了眼、手、心的有机统一。
 

 

赖德全作品 泼彩《井冈胜境》
 
    1981年,赖德全大学毕业,回到了新华瓷厂,厂里任命他为科研所所长,后又兼任技术科长。几年里,他配过料、拉过坯、烧过窑、喷过釉,积累了丰富经验,只要生产过程出现问题,他马上就能洞悉、调整。他以出色的业务能力,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重视,遂被调至江西省陶瓷研究所任职,兼任玉风瓷厂总工、艺术室主任。那时,玉风瓷厂面临倒闭,赖德全全审时度势,确立了“质量是命根,顾客为上帝”的企业宗旨,将原料进厂、原料配方、滚头设计、工艺技术等每个环节都认真改造、不断完善,瓷厂面貌日新月异,两年之内起死回生。赖德全功成离厂时,所有员工联名写信挽留便不足为奇。1995年,他被擢拔为省陶研所副所长,分管艺术室,继续改革创新,所里年年包揽全国陶瓷评比的一等奖、二等奖,可谓风光无限。1996年,赖德全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陶瓷艺术展,成为在该处举办陶瓷个展的第一人,备受关注。
 
 

赖德全作品 泼彩《伊瓜苏大瀑布》
 
    1997年,赖德全被调至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又一次面临严峻挑战。当时,所里亏损严重,负债200万元。他首先从自家拿出5万块钱偿还紧债,再把所里的汽车卖掉,为职工购买社保,暂时稳住了局面。之后不久,他在上海举办个人陶艺展,掘得了第一桶金,并把其中的80%贡献给所里作周转资金。十多年来,他以“为社会做出贡献,要职工得到实惠”为信念,带领全所职工艰苦奋斗,终于成就了今天的辉煌,所里盈利、交税、公益等均走在全市、全省前列,载誉众多。赖德全坦言,两次临危受命的经历对于他的个人成长、艺术发展意义重大。这一过程中,他以身作则、坚韧不拔,对自己所从事的陶瓷事业更加坚定,对陶瓷艺术的感悟、理解更为深刻、全面。
 
 

赖德全作品 《秋歌》非卖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