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生活的泥火凭恃——记景德镇陶院教授吕金泉
2014/8/16 10:54:57
我看过许多堪称努力的艺术家,为区别于模写传统的陶瓷,在进行个人艺术境界表述时,倾向于以挑衅传统的方式,以确定存在感,其结果却往往因为观者、甚至作者本人的文化不认同,而事与愿违。
究竟有没有既属于中式的哲学观,又合于当代性的表述,可以更靠近现代人的心灵?至少吕金泉开辟了一条路,从传统的婴戏题材出发,以贴近生活的盖罐等为器形,创造出一个造型与绘画密不可分的艺术场域,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亲近而又艺术化地细述泥火艺术。
画意童年
作品的平和往往源自快乐的童年,这句话恰可以印证吕金泉的童年与后来绘画的关系。
吕金泉祖籍景德镇,1964年出生在上饶,并在那里成长,因为父亲退伍后在上饶工作,后来又在上饶瓷厂成了一名把桩师傅。虽然小时并没有意识到,未来自身与陶瓷的缘分,但吕金泉永远记得,在那漫漫阴冷的冬日里,开窑后瓷炉所带给他的温暖。
因为父亲工作的原故,幼年吕金泉虽然没有长在瓷都,却一样成了窑工的孩子,除此之外,他和生长在景德镇的不少人一样,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绘画执着的热爱。吕金泉还记得自己画的第一件作品,是家里一个小闹钟,没有绘画功底的他,将闹钟的形象抓得非常准确,得到了家人邻居的一致好评。内在的天赋与欣喜,鼓动着他不断地在绘画中探求。他的业余时间全被画画填满,别人的游戏是竹剑木马,他的游戏只需一纸一笔。因为小学时是班长,吕金泉的爱好带动了班上许多同学跟着他一块画画。那时候,他们尤其喜欢临摹一些连环画,像是《列宁在十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线描作品,在那个物质并不丰裕的年代里,画画成了吕金泉的精神食粮。
在绘画中渡过的童年,充实而自在,到高考时,当时全班只有吕金泉一人仍在学习画画。吕金泉以陶院为自己的第一志愿,1983年,他顺利考进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美术设计专业,一圆自己的美术梦。
造物本原
一次即考取陶院的吕金泉是幸运的,但他没有因为幸运而懈怠,反而更加努力,除了拼命在课上吸取知识外,吕金泉将更多的功夫放在了课外。
那时陶院的周边还有不少建筑工棚,吕金泉就和同学相约,一块上工棚写生,上世纪80年代,夜晚的工棚是沉寂的,工人们特别欢迎这群青涩的学生给他们画像,以排遣无聊的生活,而学生们也非常喜欢给这些充满粗砺感的工人画素描。在数年的日夜中,吕金泉夯实了自己的绘画基石,这段人生的收获,为他随后的绘画生涯中,一次次地在现实中汲取营养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
本科毕业后,吕金泉继续了他的学业,成为了著名陶瓷艺术家施于人的一名研究生,主攻日用陶瓷方向,施于人老师的教诲,对于吕金泉在造型上的把握有着深刻意义,日用陶瓷的学习,也开启了他对于陶瓷整体造型、装饰艺术一生的追求。
在陶院留校任教后,吕金泉没有停止在学术的海洋里孜孜以求,这一次,他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造物本原,而这段跟随著名学者张道一学习的师生缘分,竟然肇始于16年前。那是1986年的9月,在陶院组织的西北毕业考察途中,吕金泉在书摊上看到了张道一与廉晓春合著的《美在民间》,向来对民间青花情有独衷的吕金泉如获至宝,在整个考察中,这本书一直伴随着他,而张道一这个名字也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中。十余年如白驹过隙,2002年,吕金泉有机会亲见张道一本人,对这位改变了工艺美术历史地位的学者、以及他的研究方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3年,吕金泉如愿考取张道一先生的博士生,专攻造物艺术研究方向。
读博的三年期间对吕金泉当今的艺术影响至为深远,沿着造物本原的脉络,吕金泉将“手工生活陶瓷”作为研究对象,在创作的过程当中,注重将生活的理念融入到作品当中,通过陶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