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院教授施于人的似水流年
2014/9/5 14:45:56


 

    施于人,一个快要被人淡忘的名字。
  这位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创始人之一、教授、享有国际声望的陶艺大师,1996年3月死于一场意外的车祸。在他接近艺术创作的巅峰时期时,生命戛然而止。
  1997年春天,美国阿弗雷得大学的英语教授卡拉?卡奇女士来到了陶瓷学院任教。
  此时,施于人教授已离开人世整整一年,但关于他的一些传奇故事仍在校园里流传。卡拉?卡奇被其中的一些情节打动。此后,她带着私人聘请的翻译,7次来到景德镇,遍访施于人教授的家人、学生,写了一本很厚的书:《道与器》。
  9月16日,“施于人教授(1928———1996)及其第一代七个弟子作品展”在陶瓷学院陶艺中心开展。这个展览会的作品均收录在卡拉?卡奇的这本书中。它展示了施于人教授的人格力量与作品魅力。
  渐行渐远的施于人以这样的方式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在教堂里长大的孤儿
    7月21日,记者采访了施于人教授的次子施蒂,试图通过他的回忆,了解施于人教授生命中的一些精彩片断。
  施于人1928年2月2日出生于浙江余姚,与著名散文家余秋雨是邻居。去年,施蒂曾回父亲的老家寻访。“与自家的老宅隔了一个小小的湖,就是余家的老宅”,施蒂曾用一台老式摄像机记录这个画面。
  施于人9岁那年,父母突然离开人世,他成了一个在街头流浪的孤儿。但他没有放弃自幼培养起来的爱好——绘画。有一天,他蹲在当地一个教堂的门口画素描时,引起了一个神父的注意并且收留了他。施于人也因此成了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并且能弹一手非常漂亮的脚踏风琴。
  
 

    1949年,施于人考取了杭州美术学院,专攻水彩。1951年,施于人来到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油画,这期间,他曾为校长徐悲鸿守过灵。1953年,施于人又考取了中央工艺美院的研究生,研究实用美术。那一年施于人只有24岁,虽然身无分文,却才华横溢,为了赚些钱外出写生,他写了一本有关民间剪纸的书,居然被出版社看中了。
  1954年,施于人的导师梅健英教授带了一批学生来景德镇考察,想在景德镇建立一个实习基地。施于人第一次有机会来到这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城市。瓷器作坊、古窑址、古瓷片、民间艺人,这一切深深地打动了施于人,他“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个街巷悠长的小城。导师和同学都回北京去了,他却选择了留下。1955年,施于人正式调到景德镇陶瓷技艺学校,筹备美术学院。
    为一只受伤的鸭子疗伤
    施于人唱着《圣经》长大,在大学里读书时,一半以上的老师是从海外留学回来的,虽然学的专业是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但他接受的基本上是西方的教育。
  穿西装、戴领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施于人与当时的氛围显得那样格格不入。但在教学中,施于人在带来学院派的教学方法的同时,却从不敢鄙视景德镇的民间艺人,他把段茂发、聂杏生、余翰青等一大批老艺人请上大学讲台。施于人甚至恳请学院聘请他们来当教授。有一篇回忆施于人的文章写道:每当学生们见施老师端上茶、搬了竹椅到教室,大家知道这一天一定是段茂发要来讲课。
  但这样平静的生活只维持了短短两年,施于人就被打成右派,失去了走上讲台的资格,每天必须带着“右派施于人”的臂章去参加劳动。1960年,施于人被“下放”到向阳岭瓷厂拉大板车,被迫痛苦地离开了学校。
  才华横溢且英俊潇洒的施于人一直是异性追逐的对象,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有一个叫刘海贤的女生,在此时还会不顾家庭的反对义无反顾的走近他。1960年,在人生最落寞的时候,施于人和刘海贤在一个潮湿的楼梯间结了婚。
  刘海贤,1934年出生,1958年考入当时的陶瓷技校,师从施于人学习青花,后来随丈夫下放到宇宙瓷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