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德峰的艺术历程
2014/12/7 18:13:57
追求文化与自然的一体性
问:您是1984—1989在中央美院学习,可以谈谈当时美院的学习对您以后艺术道路的影响?
答:在美院五年的学习时光中有很多问题缠绕着我,我一直认为在美院没学到现代艺术观,但学到了扎实的写实基本功,我当时做人物雕塑很快,并细致入微,老师批评我:做得太细太碎给人艺术品位很低的感觉;经过不断思考和创作,切身感到观察方法在艺术创作中起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其实,西方的观察方法很重要的一点也是强调“整体”。整体的观察方法一直贯穿在我的泥塑教学和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它是受用不完的法宝。
问:90年代您的作品已日趋成熟并很有当代性,这对于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学生来说很不易,怎样做到的?
答:是这样吗?也许是因为我不觉得搞艺术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儿吧!我喜欢观察生活和思考现实问题,我把做自己喜欢的事视为最重要的,并轻松的去做。你看我的毕业创作《春风》其实创作心态很单纯;学会技术,然后去体验生活把动人的情景表达出来。不像现在有些人主张的那样;创作时要考虑当代性等等与感受无关的问题。如果说我现在的作品进入什么当代艺术之列了,那不是刻意的追求,是因为我看问题的方式在学习整体观察方法时就养成了,切身感受生活是艺术家尤为重要的。文化氛围不断影响你、逼着你去思考,使你不自觉地融入当代世界,作品中自然就生出了当代性。
张德峰作品《春风》大理石 高1900CM 宽2000CM 立于长春文化中心 1998年
问:自您的毕业创作《春风》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之后,我们还发现您在89后又创作了一批以《孕》为题材的作品,并在德国留学时作过一个名为《相遇》的展览,您能谈谈那个时期的思想状态吗?
答:《春风》在后来确实产生了不同凡响的作用,它被收录在全国中小学义务教育《七年级美术课本》中。在网上您一点春风二字它就会跃入您的眼帘。那种石头被风化的肌理效果很多人都喜欢。在石家庄另一件大型雕塑《春华秋实》也是采用的这种手法。
谈起在德国的那个以《相遇》为题目的展览,我还是记忆犹新的,因为那个展览是与一位叫马克思·牟埃特的德国雕塑家的联展,我的所有作品都是以“孕”为题材的,手法和《春风》一样,而第一次创作的《孕》在参加92年《二十一世纪中国美术大展》的评审时被评委会多次讨论后拒之门外,原因是不利于当时的社会形势。为此我一直心存狐疑,就我的性格来说,我一定要把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东西表达出来,所以到了德国后就想做个有关“孕”系列的展览,“孕”这个题材是我对妻子怀孕期间身体反应的一种感受和思考,我那时觉得痛苦的现在将会在未来发生转变,不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体会着来自现实的阵痛感,在家庭方面是结婚生子的切身之惑,在社会方面是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所产生的精神震动,因此现在想起来,那种急于表达的心情确是真实的。
1995年我在纽伦堡那个十平米宿舍中用了半年时间进行创作。最初我的基金会领导海茵利希·盖格尔博士在接受我举办展览的要求时,表示很为难,因为半年的时间做一个雕塑展览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他当时没有完全同意我的要求,留下意见是:根据创作情况来决定。我那时一心想要做这个展览,把自己关起来没白天没黑夜的一件接着一件,一口气就创作了十四件,最后将照片寄给他看,很快展览的时间地点就确定了,所以能在德国波恩市图书馆展出确实令我兴奋不已,当时展览的气氛很活跃,波恩市政府的一些文化专员都来参加了开幕式,记得有一位黑格尔研究会的会长看完我们的展览后说:“孕系列雕塑的那种朝着两个方向发展的张力,深刻地表达了生命在自然力作用下的真实状态”。《波恩日报》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