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八友——程意亭(1895-1948)
2010/4/25 20:58:48
程意亭(1895—1948),原名程体孚,别名甫,艺名翥山樵子、洎山山民,斋名佩古,江西省乐平县人,祖居乐平县城南门外大码头官路口程家。
程意亭8岁丧父, 由其兄长抚养长大。14岁起在祥盛粮行学徒。其父程志承生于1 853年,殁于l 903年。其母汪水娇生于1854年,卒年不详。程意亭有四兄弟。1 920年与汪春兰结为夫妻,生育三子。按程意亭之意愿,希望小儿子学画,继承父业,但其本人英年早逝,无法传艺,故无一子继承其绘事。
程意亭生前无什么嗜好,但对京剧艺术却情有独钟。 “一马离了西界……”唱得字正腔圆,常博得大家的掌声。他喜好穿着,注重仪表:头戴礼帽,手持文明杖,白净的脸上常饰一副眼镜,风度翩翩。他平易近人、性情温和、为人慷慨仗义,别人有难总乐意相助,从不要别人什么好处。早在农村时,村与村之间常发生纠纷和械斗,村民们便请他出面调解,他不仅乐意出面,且常能奏效,邻里们就连家庭纠纷、父母出殡、办理淘金证等等琐事,都少不了请他帮忙。
少年时代的程意亭在粮行学徒,常路过南门大街一家裱画店,被该店板壁上的纸画所吸引,往往驻足观赏而误时误工,被兄长责备。从此程意亭对学徒无意,立志从艺。1911年,16岁的程意亭自行离家,考入“江西省立甲种工业窑业学校”(原江西窑业学堂)图画科,师从名家张晓耕及潘陶宇学习山水花鸟。1914年毕业后,程意亭在九江“普芳居”瓷店从事瓷上绘画。曹焜督军江西期间,在南昌建“迎庆楼”,负责建造的程先生与程意亭关系甚好,特请他为该楼作画。“珠山八友”中有的人通过程意亭的介绍,也参与了该楼的作画活动。l925年,程先生促成程意亭举家从九江迁往景德镇,于筷子弄开办瓷店,开始了在瓷都景德镇的艺术生涯,同时也与“珠山八友”结下不解之缘。他最早参与了“月圆会”的艺友聚会,亦是“珠山八友”早期的成员之一。
程意亭从艺之初,喜好且绘得一手好山水。一次画友请人鉴赏其山水画时,听见有人戏谑地说了声:“画是画得很好,但稿子是我的。”他甚感自尊心受到莫大的伤害,发誓从今以后再不画山水,而专攻花鸟画。
1931年,他为某官家绘制瓷板画,因只落款而未动笔,得罪了这个有来头的主顾。为逃避追究,他独自离开景德镇赴上海,慕名寻师来到浙派名画家程璋(程瑶生)家中,成为程瑶生的入室弟子。他求师时隐瞒了自己从事瓷画的经历,为程璋磨墨,担当勤杂3年,偷偷地学习了程璋的绘画技法。程璋早年宗没骨法工笔花卉,中年后改变技法,采用西画明暗透视之术,色彩浓丽、构图别致且不落俗套。他画松皴石把握大度、自创新貌的艺术特色,对程意亭影响极大,为其今后的瓷上花鸟画再攀高峰奠定了基础。
程意亭与乐平县城开爆竹店的汪少平老板关系甚密。1934年从上海学艺回来后,曾在汪少平家中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在汪老板后屋作画前店卖画。当年14岁的农村孩子张景寿,常到镇上为其父抓药,路过店门,总是留连不舍地看程意亭作画,并默默地记下程意亭的每幅画,回到家中再画在纸上。这种求学爱画之举被程意亭发现,张景寿最终成了他的得意门生。
20世纪30年代中期,程意亭在江西省浮梁县立饰瓷科初级职业学校(原县立初级职业学校),从事花鸟画专业教学。l6岁的张景寿正好也考入了该校,从此师生关系更为密切。程意亭常接济贫穷的张景寿,每学期替他代交40块大洋的学杂费和5块大洋的生活费,并让其跟在自己身边学画瓷,毕业后收为关门弟子。
程意亭没有将一身的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孩子,却带出了余见田、余学匀、张景寿等十来个徒弟。他在学校任教时治学严谨,犹如他的花鸟画那样一丝不苟。他善于将粉彩颜料重新漂研调配,色泽更加鲜明而不娇媚、丰腴且洁雅,并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秘方和绝活传授给学生和徒弟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