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德艺双馨的传承人——孙公窑第四代传承人孙立新的“艺术人生”
2015/1/29 17:50:59
盛世中国为陶瓷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其他陶瓷艺术家一样,景德镇孙公窑掌门人孙立新取得的陶瓷艺术成就也得益于国家的稳定富强。在传承孙公窑上,孙立新立誓要成为一个德艺双馨的人,不仅要教会后人技法,更要教会他们做人,成就自己的“艺术人生”。
孙公窑第四代传承人孙立新 绿宝石艺术陶瓷馆签约的著名陶瓷艺术家
清贫的“艺术人生”
见到孙立新是在全国主流媒体、知名博主瓷都行期间。在他的工作室,孙立新与江西网络台记者畅谈了他的“艺术人生”。
孙立新的工作室,没有金碧辉煌的装饰,而是普通到只是一套仅铺了地板砖的民居,甚至连防盗系统都只是靠门前养的一条狼狗来“撑场面”。
孙立新评价自己说,自己是景德镇最穷的大师,但自己很知足。“早几年我就没去赚钱,一直在画自己想画的东西,现在我也不愿意去花那些时间赚什么钱,钱够用就好,我只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家人。”
“在别人赚钱的时候,我把时间给了家人,周末会陪家人去公园。每个人得到的不一样,他们得到的可能是财富,而我得到的是和我家人共享的时光。”
谈起自己的这种心态,孙立新感恩于爷爷与父亲的教诲。
“九几年的时候,我在厂里上班,也会在外面帮别人做陶瓷赚外快,我爸爸知道了就说,他是共产党员,我不好好上班去赚外快,给他丢脸。所以,从那时候起就不再赚外快,把钱也看的不那么重。”
孙立新说,不仅是他的父亲,他的爷爷也不主张以艺术赚钱。“我爷爷说学艺术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更好的传承,钱够用就行。”
除了懂得知足,孙立新还经常会做一些好人好事来教育自己的学徒和孩子。
“我之前在文化产业中心打过工,我自己的作品卖了20万,我一分钱都没要,因为当时单位资金紧张,我要把这个钱拿了,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所以我就把这个钱全部给了单位给职工发工资。”
在雅安地震期间,孙立新还召集了几名大师拍卖自己的作品为灾区人民捐款献爱心。接下来,他还想准备建一所希望小学。
曲折的学艺生涯
孙立新说,自己走上陶艺之路,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念书不争气,另一方面也是深受父亲影响。
“我小时候不爱读书,很调皮,所以父亲就让我学陶艺。经常待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也就学会了一些。”
如今,孙立新从艺30多年,画技精湛,其父孙同鑫更是擅绘泼墨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
然而,现年41岁的孙立新说起小时候父亲对自己的严厉管教,仍是一脸不服气的神色:“父亲总是批评我,把我贬得一塌糊涂。”
1980年12月,在父亲的争取下,孙立新获得了父亲所在的红旗瓷厂的一个入厂指标,13岁的他成了厂里最小的工人。
“我要坐厂里的班车去上班,大人都同我开玩笑,不让我上车,因为他们不相信我小小年纪就成了他们的工友。”孙立新回忆说。
“当时,景德镇的陶瓷厂非常红火,福利好,名声大。能在国营瓷厂谋一个编制,一点不亚于现在政府部门公务员的铁饭碗,很自豪。”孙立新说。
入厂头三年,孙立新是学徒,每天都要提早一小时上班,为师傅们烧水、泡茶、扫地、擦桌子。在中国传统的师徒关系中,这些都是学徒应尽的本分。做完这些杂活后,他才开始练习陶瓷制作的基本功——学画线条。
1984年,师从江西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傅周海老师,慢慢对艺术品有了独到的鉴赏能力。
说起自己的求学之路,孙立新用“曲折”来形容。“我跟了好多师傅,今天这个明天那个,什么都在学,后来有一段时间我去深圳打工了。”
谈起1993年开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