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鉴定去学微积分的鉴定大家刘东瑞
2015/2/24 22:05:15
刘东瑞 一九三八年生人 杂项研究专家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原秘书长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崭露头角
刘东瑞参与《中国古代度量衡图录》的编写,是1975年调回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后接到的第一个正经八百的任务。他负责书中“衡”器的部分,在这期间他琢磨出了两样东西。
历史博物馆的文物一级品库里,刘东瑞看到一个像尺又不是尺的器具,上头有一个孔,能挂着,还有刻度。档案上写得很简单:1959年从上海征集,传安徽邵县出土,古代青铜器。刘东瑞琢磨半天,让技术室把铜锈去掉,露出了上面的“王”字、刻度、刻线、夹角之后,他觉得这是最原始的秤。刘东瑞就此写了篇文章发表,引起各方不错的反响。中国力学室的一个研究员甚至说这是咱力学史上的一个突破,早于国外的阿基米德好多年。
另一样东西是王莽铜卡尺,因为辨不清真假,本也不想收录在册。中国博物馆学家兼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先生在审稿会上拿着卡尺悬赏一顿涮羊肉,希望有人研究出来。刘东瑞领命了涮羊肉,回去现学微积分,边学边琢磨卡尺。琢磨透了,公示出来,有理有据,鉴定明确。从那之后,历史博物馆将铜卡尺陈列出来展示给观众。至此,刘东瑞关于王铜衡和铜卡尺的结论已得到公认,并被很多专著引用。刘东瑞开始在文物鉴定上崭露头角。
从讲解员到秘书长
刘东瑞的人生看似是被别人安排的,高中毕业时原本内定保送国际关系学院,军事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急着要人,刘东瑞就进了历史博物馆,服从了组织安排。
在历史博物馆,刘东瑞是讲解员,但常被调走去征集文物。在“文艺复兴之路”的展览里,光绪二十九年的大炮、北伐军的过山炮、“汉阳造”、毛瑟枪,都是他征集来的。没见过过山炮的刘东瑞去图书馆资料室查阅民国时期的《良友》杂志,找图片,记下炮的样子,然后这位二十出头、精力充沛的小伙子拿着介绍信去石家庄534库,寻找杂志图片上的炮。正值困难时期,刘东瑞一天交一斤粮票,敞开了吃,吃完就找炮,日子过得自在又充实。汉阳兵工厂的一门炮就这样被找到了,并顺便发现了一门光绪二十九年的铜炮,有款。刘东瑞换算了一下,1903年出厂的,时间上靠谱。临走时还加上许多“汉阳造”、德国毛瑟枪一起装箱,满满当当地超额完成任务。1960年历史博物馆开馆时,一个展位前头放一门大炮,毛瑟枪摆成两个牌子挂在墙上,“这一组陈列还挺有看头”。从此,领导觉得刘东瑞敢做主,就让他去做各种五花八门的征集:肃反的、镇压反革命的、敌特的电台……刘东瑞就此开始和各种文物打交道。
20世纪80年代初有件事情挺轰动,轰动是因为垃圾堆里发现了一个大斑簋,轰动的原因也不仅仅是垃圾堆里的这个斑簋,而是全国各地很多垃圾堆里都找出了文物。这些文物凑在一起做了一个展览,展览由文物局主办,实际上是刘东瑞一手操持。刘东瑞在历史博物馆一直待到80年代初,为了这个全国范围内的“垃圾堆里拣选文物展”,他撂下手里主编的《博物馆》杂志,帮忙文物局的朋友实施这件事。全国各地的东西源源不断送来。其中大斑簋的发现很有戏剧性。郭沫若曾经主编过一本《西周金文辞大系》,提到了斑簋这种东西,因为缺少实物考证,只有清朝的拓片、线图,因而就给放到了附录里。1976年,通县(今北京通州)有个废铜厂,是废品收购站的总厂,工人拆包,把东西按铜、铁、钢分类时,拆出斑簋的一个底片,铭文铸在了内底上,一大片,270多个字。有个老先生识货,知道是好东西,就从其他包里找到些残片,做成拓片照成像,给郭沫若送去了。郭沫若非常高兴,这就是我编书时想找的东西!斑簋的三个足还在,内底的铭文是全的,但上半部分都没了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