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智:见物见人
2010/4/26 22:38:06
陶器为全人类所共有,瓷器则是中华民族的创造。瓷器发明始于青瓷,青瓷是中国瓷的“瓷母”,青瓷在我国的发展历时三千年,在中国制瓷的历史长河中,他分布于长江、黄河流域的瓷产区。中国陶瓷的发展史上,宋瓷高峰以汝、钧、官、哥、定为代表的五大名窑,除定窑白瓷外均属于青瓷系。青瓷的原产地在浙江地区,浙江龙泉青瓷是我国制瓷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窑系。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年历史。龙泉窑继承浙江越窑青瓷体系,发展至宋、元已成为著名青瓷产区。南宋中期以后龙泉青瓷出现了质的飞跃,烧制出了润如玉质的弟窑梅子青、粉青和哥窑纹片薄胎厚釉青瓷,成为历史名窑——龙泉风格的代表。其青瓷的品质,为中国青瓷发展史中的高峰,此已成为世界陶瓷学界的共识。南宋至元代龙泉窑进入鼎盛时代,形成了窑场众多的龙泉窑系,青瓷产量,远销海内外,可谓世界性的青瓷生产与文化传播基地。
龙泉窑在中国青瓷发展历史上最大的贡献,在陶瓷美学上开辟了新的境界,历代青瓷窑口烧造,都十分重视青瓷釉色之美,唐人比喻越窑青瓷“秘色”,“千峰翠色”。而宋龙泉制陶人创造的梅子青、粉青、哥窑釉质,犹如巧夺天工的青玉,其美学境界更高。主要在于龙泉青瓷工艺在重视釉色的基础之上,更加推崇青瓷的质地之美,使青瓷胎与釉的结合达到温润如玉的境界。龙泉窑的粉青、梅子青已不是浮薄浅露、一览无余的一般青瓷的玻璃釉,而是展露质地美的半失透的乳浊釉质。它的釉料配比是从前代青瓷的石灰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温度提高、粘度大、少流动的石灰碱釉。宋元龙泉名瓷工艺经多次施釉与烧制而成的薄胎厚釉青瓷,通过釉中微小的气泡造成的折光散射,给人以凝重沉静的美感,和不尽的韵味。龙泉青瓷阴柔含蓄“静观内省”风格,用我国传统文化禅宗的审美理念,把中国青瓷艺术提升到天人合一的最完美境界。
新中国的建立,国家按民生需求和对传统工艺文化的保护,提出了对陶瓷业生产和传统陶瓷艺术的“保护、发展、提高”方针,1957年,周恩来总理提出要尽快恢复祖国的历史名窑,首先要恢复龙泉窑和汝窑的生产,国家轻工业部做出了“关于恢复历史名窑的决定”,同年在南京全国轻工业厅局长会议贯彻执行。1959年浙江省轻工业厅厅长翟翕武会同中科院上海硅研所周仁所长、轻工部李国桢总工程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朱伯谦所长,并先后有故宫博物院陈万里、冯先铭研究员,浙江美术学院邓白教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梅键鹰等专家数十人,同龙泉青瓷传人李怀德等等,组成工作集体,对龙泉青瓷进行挖掘、考古调研、科学试验、分析总结,编撰出版了《龙泉青瓷研究》一书,对古龙泉青瓷进行了详实系统的论述。其科研成果,为当代研究龙泉青瓷历史、发展龙泉青瓷生产,弘扬龙泉青瓷文华殿定了基础。龙泉窑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于继承和发展中已走过了五十年不平凡的历程,成果非常喜人。当代龙泉青瓷艺术已被古陶瓷学界、文化界乃至收藏界公认为再现了宋、元龙泉青瓷高峰的工艺水平。在历史名窑的恢复中,龙泉窑是首屈一指的,其辉煌的成果也使陶瓷界同行为之振奋。
上世纪六十年代龙泉青瓷于恢复生产中,形成了以龙泉上垟总厂为中心的多家分厂的青瓷产区。处在计划经济年代,国有企业机制的龙泉青瓷,虽然取得了规模生产发展,但生产品按现代工业量产化,日用瓷生产结构工艺备制模式建制,机制滚压与注浆工艺成型和隧道窑烧成工艺生产,烧成工艺的单一升温曲线和烧成气氛的局限性,制约了龙泉青瓷传统工艺个性化名瓷多品种的试验发展与生产。龙泉青瓷在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窑业体制转换,陶人经过二次创业,走向了民营个体工作室,瓷艺规模小型化生产,恢复了手工艺轱辘成型,提高了青瓷艺术的造型工艺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