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处 青瓷灿汝窑——专访汝瓷技艺传承人朱文立
2015/4/12 18:09:28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朱文立作品《汝窑弦纹尊》
“宋人眠无醒,汝瓷今重生。谁获神异彩,雨过现天晴。破秘八百载,民间出璨星。闻名清凉寺,寻迹汝州行。望嵩楼下访,望人如望嵩。穿云足未息,兢攀更高峰。”
2001年4月,贺敬之的这首诗题赠给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朱文立先生。
初冬时节,带着对汝瓷的敬仰和好奇,记者慕名来到汝州市,采访了这位传说中的陶瓷艺术大师。
初涉汝瓷 一见倾心
朱文立出生在汝瓷的故乡——汝州,但祖上并没有搞汝瓷的传统,能走上研究汝瓷复烧的道路,用朱文立自己的话说,“是命运选择了我与汝瓷结缘”。
1975年,朱文立从部队转业到了地方,因一时没能解决编制问题,组织上便安排他到临汝县(今汝州市)汝瓷二厂工作。由于上过高中,化学学得不错,很快他就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
中国以盛产瓷器著称于世,而宋代更是我国瓷器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宋代有五大名窑:汝、官、钧、哥、定,南宋叶寘在其《坦斋笔衡》中记载:“汝瓷为魁。”汝瓷为宋代宫廷用瓷,由此可见汝窑曾经的辉煌。“因此,当我被分配到汝瓷厂时,尽管是个临时工,我也很高兴,梦想着有一天我能为汝瓷的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 朱文立说。
1979年,朱文立被派到浙江龙泉瓷厂学习。有一天,在龙泉瓷厂的陈列室里,朱文立看到一个青瓷挂盘,上边有一句话:柴汝官定今何在,独有龙泉一枝花。“我心里涌现出一种说不出的难过。从龙泉回来,我暗暗憋了一口气,埋头开始研制豆绿釉。”当时汝瓷也试验出了豆绿釉,不过产品成功率极低,不能批量生产。3个月后,豆绿釉的新配方被研制成功,从此,豆绿釉由少量试产进入批量生产的新阶段。
凭借这一成果,汝瓷二厂开拓了新市场,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后来,朱文立把自己研制豆绿釉的过程写成了论文《汝瓷豆绿釉》,发表在1980年的《瓷器》杂志上,引起了外界的一些反响。当时轻工业部科学研究院的李国桢教授看到这篇文章后,主动给他写信,对他的研究成果表示了肯定。
后来,厂里又成立了天蓝釉攻关小组,朱文立任组长。为了天蓝釉项目,他多次跑到汝州周边的山区寻找配釉的矿石原料,前后骑坏了4辆自行车,穿烂了十几双千层底鞋。每次从山区回来,他都要背回一大包矿石原料,光帆布包都背坏了5个。夏天山区暴雨多,有几次他差点被山洪冲走。说起当时的艰苦,朱文立沉默了一会,“现在想起来还有些后怕,当时真是挺难的,但对汝瓷的痴迷使我坚持了下来。”
研究汝瓷 一波三折
1982年4月,第一届古陶瓷学术讨论会在河南巩县(今巩义市)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陶瓷学术界首次召开的大规模陶瓷学术讨论会,朱文立应邀参加了这次研讨会。更令他感到兴奋的是,他带去的两篇论文《汝瓷豆绿釉》和《汝瓷遗址踏勘》得到了大会的认可并在大会上被宣读。他也因此收到了同年10月份在上海召开的首届国际古陶瓷研讨会的邀请函。
“因为我是临时工,不够资格参加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再加上参加会议需要不少费用,所以厂里的领导不同意我去。”朱文立还清晰地记得,当他拿着邀请函兴冲冲地向领导汇报时,领导对他说的话:“愿意去你就去,不过你今天去今天就开除你,明天去明天开除你。”
“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啊,参加国际性的会议,别说汝州了,当时在河南都少有。”不甘心的朱文立狠下一条心,冒着被开除的风险,带着妻子准备的干粮,奔赴上海参加会议。会上,国内外专家关于汝瓷的学术观点对他启发很大,那些观点代表了当时国际上汝瓷研究的最高水平。当时李国桢教授,故宫博物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瓷网.中国——陶瓷历史文化资讯网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